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企業家的本土傳統在哪裡

http://www.CRNTT.com   2009-04-18 09:02:54  


 
  在上海,我曾兩次去尋訪商務印書館的遺蹤,河南路上商務發行所的舊址已面目全非,寶山路上商務編譯所、印刷所最老的建築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毀於日軍之手,此後在天通庵路上易地重建,今天已衰敗不堪,老廠房加了一層,不再是當年的樣子,只有鐘樓上商務的標誌,讓我依稀想見老商務的黃金時代。1897年,當排字工出身的夏瑞芳、鮑鹹恩等集股創業之初,這不過是一家小小的印刷廠,之後卻發展成為中國出版業的巨無霸,它編印、發行的教科書長期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它出版的書籍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現代知識系統,保存了大量文化典籍,在一個動蕩的年代提供書本而不是子彈。這幾乎是一個文化企業所能達到的極限。

  無錫榮家兄弟號稱“面粉大王”、“紡織大王”,他們在無錫的第一家面粉廠舊址,昔日榮家事業的發祥地,如今成了“無錫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在上海江西路上,榮家鼎盛時期建立的三新大廈,如今看來已算不得氣派。沿著蘇州河、黃浦江星羅棋布的榮家企業已全部無處尋覓,榮氏後人新建的中美合資上海申南紡織公司,與過去的申新公司並無傳承關係。上海灘上,只有榮家兩兄弟往日的別墅仍在,一在繁華的路口,一在僻靜的弄堂,如同兄弟倆不同的性格。

  上海寧波路上,陳光甫一手創立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還巍然挺立著,現在是浦東發展銀行在用,80年了,一點也不顯得落伍,從寬大的營業大廳就可以看出。在四川中路上我找到了“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企業大王”劉鴻生的企業大樓,這幢8層的大樓外觀基本保持著原貌,只是被改名為“創業大樓”,繼續當作寫字樓在用。企業大樓見證了劉氏企業的興衰。上海延安西路上,當年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的那幢大樓,上海自然博物館仍在使用,堅固而漂亮的西式建築,可以想見當年中國紡織業的盛況。

  我到西南尋找盧作孚的遺跡,從他的故鄉合川到他建設的北碚,從萬縣到宜昌。民生公司的第一個辦公處是個廟宇,搖搖欲墜,裡面還住著人,進門有狗吠,花開,只有斷壁殘垣見證著民生初創時的艱辛。從一條小船起家,民生的船隊進入了整個長江,通向了世界。我在宜昌長江邊一個叫做九碼頭的地方,感受那場中國實業史上驚心動魄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那些緊張有序、激情滿懷的日日夜夜。正是盧作孚指揮民生的船隊,精密計算,分段航行,不畏艱險,日夜不停,調動所有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民生公司的運輸能力,奇跡般地完成了宜昌大撤退。在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這大概是一個民營企業能做到的極限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