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朱智勇:中國能否“軟著陸”

http://www.CRNTT.com   2009-04-29 10:41:09  


  中評社北京4月29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學者朱智勇的文章“危機中國能否軟著陸”。文章說,處理中國社會危機的根本方法,只有一個方向:變革。結合中國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力量,以社會最小的成本完成社會現代化的全面轉型。全文如下:

  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家出現一定程度的動蕩,法國甚至出現百萬人跨行業的全國性大罷工。中國雖然也危機重重,也發生群體事件,但總的形勢對走出危局似乎較為有利。一些分析家包括西方的分析家做出了這樣的判斷:中國政府擁有巨大的經濟動員能力,加上30年成功的經濟發展在民間積累了巨大的“善意庫存”,中國不僅經濟危機周期更短,而且社會秩序可能更加安全穩定。

  這是一個危險的判斷。在相似的表現形式背後,中國稱之為群體事件的社會衝突跟西方國家的社會衝突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和指向。巴黎罷工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社會衝突,大多是相對單純的對具體公共政策的抗議,而“中國特色”的群體事件,明顯具有政治矛盾綜合症的深層含義。

群體事件是政治矛盾綜合症

  自2004年萬州漢源事件以來,官方處理群體事件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改變。不再使用“階級鬥爭”、“陰謀論”等曾經習慣的政治手段,更多採取民事化方式,就事論事、安撫懷柔,恩威並施。但是,群體事件不僅沒有因此偃旗息鼓,而且在易燃性、爆發力、攻擊性、聯動性方面有增無減。去年貴州甕安、雲南孟連、甘肅隴南及至重慶、廣東等的群體事件接踵而至。

  棄用階級鬥爭學說,非政治化處理群體事件對中國政府而言似乎是一個進步。但恰好今日中國看起來孤立的民事化的群體事件潛伏根本的政治訴求,這更像一個反諷。如果對當今群體事件的政治指向遲鈍麻木、不夠敏感,以為僅僅民事化處置就可以消弭矛盾,中國社會就可能面臨剛性著陸的巨大震蕩。這才是當下中國社會衝突與西方國家社會衝突完全不同的本質所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