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豬流感:全球化的“黑天鵝”

http://www.CRNTT.com   2009-05-01 10:07:25  


 
  美國《紐約時報》為此發表的社論也是“此刻無人確切知道答案”。社論肯定了奧巴馬對疫情的判斷:提高戒備,但無須恐慌。因為美國的問題似乎還算輕微,政府已為最壞的情況做好准備。但社論的核心是提醒奧巴馬政府,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任這兩個頂級衛生職位缺員,讓公衆“深感不安”。這是應對傳染疫情的兩個最重要的職位,它們的缺員將影響人們如何評判奧巴馬政府對這場潛在危機的回應。 

  《今日美國》社論則關注了豬流感暴發將構成醫療和政治的雙重風險:美國上一次應對豬流感的做法具有啓發意義。不過,那是一次慘敗。在1976年,新澤西出現一例死於豬流感的案例,由於擔心疾病蔓延,政府疲於奔命。幾乎一夜之間,成立了一個為所有美國人接種疫苗的項目。但是,後來的情況表明疫苗比疾病更加致命,超過500名接種過疫苗的人得了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格林-巴利綜合征,數十人死亡。這是一次醫療和政治的崩潰,導致人們對流感疫苗的恐懼至今揮之不去。1976年的教訓表明政府必須避免歇斯底裡——這篇社論與《紐約時報》社論的腔調一樣,都迎合了奧巴馬的“提高戒備但無須恐慌”。 

  但有多少人能在可能到來的災難面前安之若素呢?路透社記者安德魯·馬歇爾在其專欄文章中指出,全球化的系統越複雜越有效率,傳染病的傳播速度就越快,傳染範圍就越廣。恐慌,以及不准確和不完整的信息的傳播可能使負面反饋循環出現,導致災難加劇。而豬流感就是全球化的黑天鵝,在發現黑天鵝之前,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隨著第一只黑天鵝在澳大利亞的出現而崩潰。全球化背景下的豬流感也是如此,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但人們總是對它視而不見,并習慣於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來解釋它,最終被現實所擊倒。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