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法國青年,“絕望的一代”?

http://www.CRNTT.com   2009-05-05 09:37:37  


 
  教改是好事還是壞事,見仁見智,而現在學生們的不滿,更多是畢業即失業的境況。16-25歲的法國青年是矛盾的一代。他們擁有史上最高學歷——62%的人擁有業士學位(相當於國內高中畢業文憑),最近20年為如何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而苦惱。他們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往往是從實習、幹零活、代理職務和簽訂短期合同開始的。不同於國內的形式主義,實習對法國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其地位可以與畢業論文相提並論。雖然實習期間沒有工資拿,白給人幹活,但是不參加實習的話,萬一畢業即失業了政府不給你救濟金,更別提沒有經驗很難找到一份正式工作了。

  所謂代理職務,是指在短期內頂替他人的職位空缺,比如公司里有職員度假生病或喜得貴子了,公司會找個臨時工,這份合同為期不能超過18個月,否則就要按照正式聘用的程序走。而簽訂短期合同更靈活,尤其適用於一些季節性較強的工作,春天去園林公司種樹,夏天去海邊打掃沙灘,秋天去鄉下果園摘葡萄,冬天去山上滑雪場當教練,短期合同為期不得超過3個月。 

  16-25歲的法國公民中,有1/5的人在找工作,失業率高達20.4%,相比於26-49歲只有7%的失業率,年輕人比後者高出了近3倍。青年一代與“社會”之間的巨大裂痕擺在了他們眼前,這樣的日子,可不是共和國從小以來許諾給他們的美好前景。伴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這一境況還在惡化。根據法國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的一份檔案顯示,青年失業率的增長速度是社會平均失業率的兩倍,2009年預計將有15-25萬的青年新加入失業人口的行列,前景並不樂觀。 

  困難與不幸似乎都會打包出現,沒有穩定的工作也給法國青年帶來了一串連鎖反應:沒有固定收入、沒有金融能力、沒有貸款額度、沒錢租房子、沒有參加繼續教育或各種培訓的可能、不能自立。近年的法國媒體越來越喜歡把自己的青年稱為“絕望的一代”,他們對未來感到幻滅,無法融入社會,邊形的土地現在已不是青年們的樂土,許多人開始尋求以“全球化”的方式應對未來。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很多法國大學生把今後就業的目光轉向了飄洋過海的魁北克,而北歐的瑞典是他們第二青睞之地。該節目把此種現象稱之為“逃離”,多麼慘淡,絕望之後的逃離,是為了尋找希望,抑或僅僅是為了逃離而逃離?至少法國媒體的態度是悲觀的,世界都平了,哪還有樂土。(柳棋文 旅法學生)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