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政治改革的認識誤區及契機

http://www.CRNTT.com   2009-05-17 09:46:41  


 
改革核心依然是民主

  西方不少學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變化主要在經濟,政治改革基本上裹足不前,這當然不是事實。依30年前中國以政治立國的情勢,如果沒有政治環境的寬鬆,經濟與社會的變革是不可想象的。另有一些西方學者擔心,應對經濟危機有可能成為北京高層放棄政治改革的借口。曾被官方媒體高調宣傳的大部制鮮被提起,中國民眾期盼的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按下不表,反腐機制仍沒有太大突破,都令外界深感疑慮。這部分人認為,金融危機不但讓中國政治改革舉步維艱,也增加了利用外部矛盾轉移視線的誘惑力。

  這種認識並非全無道理,但是並不一定準確,因為西方學者對中國式改革思維要麼是一知半解,要麼是存在偏見。例如當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西方國家並不看好,認為只觸動經濟層面而對於政治體制按兵不動的“跛腳”改革不會成功,結果是,中國基本實現了“大國崛起”。例如現在,北京認為“社會和諧”是當務之急﹐但是在西方看來,北京力倡的“社會和諧”就是維持現狀和暫停實行政治多元化的同義語。事實上,實現“社會和諧”需要融入政治改革元素。西方學者表示,只有政治自由和民主才能解決中國的社會衝突和緊張的問題﹐而北京則認為經濟穩定才是維護秩序的一種更可靠的選擇。

  這種認識上的錯位,使得中國的意識形態常常成為西方媒體的批評對象。對於一個國家變革的路徑,需要得到外界的理解與尊重。因為變革必然會在一個現實平台上展開,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實、過去與未來的關係,如何平衡變革社會中權威與自由的關係,如何將普世價值融於個性化的民族文化和體制之中,外界說三道四往往不得要領。狂飈突進式的改革固然不失為一個選項,但是對於中國來說風險太大,付出的社會成本也會很高,“穩”字當頭、循序漸進,進程雖然緩慢,然而腳踏實。已故的政治學大師亨廷頓曾經這樣忠告:可以預期,未來的政治變革仍將以穩健和緩進為特色,積小步為大步。

  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在2月表示,“目前改革進入深水區,現在對民主的討論到了非常重要的關頭。”政治改革的核心價值還是民主,道理很簡單,擴大公眾的參與管理,有助於充當安全閥,釋放社會緊張的壓力。中國多年來就在試圖解決權力高度集中的難題,效果並不明顯。權力高度集中最大弊病就是缺乏糾錯機制,政黨糾錯機制並非來源於黨內而是公眾監督。倘若北京高層能借金融危機的勢頭逆勢而動深化政治改革,不僅會事半功倍,也比較符合社會期待。

  (作者是旅美媒體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