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上海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四大“軟肋”

http://www.CRNTT.com   2009-05-15 09:45:21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訊/《上海證券報》今天登載張鑫文章:“上海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四大‘軟肋’”。文章說,
根據金融學理論以及各國實踐經驗,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需要一些基礎條件。仔細分析,這些條件恰好是上海目前還不具備的,因而可喻為上海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軟肋”。全文如下:

  構建國際金融中心最基本的條件是周邊甚至更廣闊的區域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有較大的需求,這取決於本地及其腹地經濟總量與增長、國際資本的流動等。目前上海的GDP總值不大,僅為香港的36%、新加坡的65%。按人均GDP來衡量,上海即使持續保持快於香港、新加坡4倍以上的經濟增速,至少要20年才能趕上。而上海可利用的“長三角”等經濟腹地主要還是製造業基地,對國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需求有限,加上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不會成為較大的資本輸出國,上海這個金融中心也就不能給其他國家提供有意義的融資服務。這些制約了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需求的擴大。

   上海目前雖然擁有840多家金融機構,其中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近100家,但金融機構尤其是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和資產規模仍然偏小,外資金融機構資產占全市金融機構總資產不到20%。上海已集中了近20萬金融人才,但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整體素質都遠遠不能滿足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不但網絡金融、投資銀行、資產證券化、宏觀金融分析等方面人才,以及法律、咨詢評估、市場化經營、交易中介、國際會計等領域的高級專業人才非常緊缺,而且國際化的金融人才,特別是既懂國內金融又懂國際金融規範運作的銀行家、金融家更是奇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