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寬鬆貨幣不收 油價泡沫難除

http://www.CRNTT.com   2009-07-09 11:23:33  


寬鬆貨幣不收油價泡沫難除
  中評社北京7月9日訊/評論員劉曉忠今天在《新京報》發表文章“寬鬆貨幣不收油價泡沫難除”,文章表示,“要遏制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投機炒作,各國政府需要盡快考慮如何退出財政、貨幣雙寬鬆政策組合的問題。在‘凱恩斯+貨幣主義’政策組合助長下的經濟複蘇,不可避免地面臨經濟二次探底和經濟滯脹的命運。是主動調整規避,還是被動被牽進經濟滯脹,是橫亘在全球經濟面前的一道選擇題”。文章內容如下:

  經濟複蘇的論調甫出,國際油價就聞風而動。為清除油價投機的障礙,日前歐美決策者均表達出了決心。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宣布將舉行聽證會,就是否對原油期貨實施更嚴格的監管進行論證;英國首相布朗和法國總統薩科齊也在G8會議期間接過話茬表示,各國政府需要采取實際行動,抑制危險的油價震蕩,認為油價的震蕩違反了經濟學規律,將使人們對實現經濟複蘇的信心遭到破壞。 

  受各國政府對經濟表現出的樂觀態度和部分宏觀經濟數據的好轉,上周國際油價一度突破73美元每桶;之後隨著本周美歐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公布9.5%的糟糕失業率及其他不利數據,國際油價摔落而下,8月份原油期貨跌落至每桶62多美元。 

  投機在油價波動中扮演的角色毋庸置疑。與去年下半年大量國際熱錢撤離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市場類似,最近幾個月以來,受美元貶值和通脹預期等因素影響,國際熱錢再次進場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場投機,摩根大通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50億美元資金淨流入到能源等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中,這個規模超過以往一年的資金流入量。 

  然而筆者認為,大宗商品價格雖然存在明顯的投機行為,也存在泡沫化的趨勢,但僅靠加強監管,不太可能遏制投機行為和價格上漲。因為嚴格的監管固然加大了投機成本,但也牽制了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更重要的是,投機行為本身的根源,是各國貨幣當局“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巨額財政赤字化的刺激計劃。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相繼持續半年有餘的寬鬆財政貨幣政策,使得過剩貨幣流動性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如水銀瀉地。當前全球經濟複蘇依然不穩定,堆積於金融機構體內的過剩貨幣流動性,要麼投資於流動性更強且具有炒作概念的大宗商品期貨市場,要麼繼續由金融機構雪藏。 

  盡管正在意大利拉奎拉舉行的G8+5+1會議上,美國和英國等經濟體表示准備考慮巨額經濟刺激計劃和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策略,但畢竟經濟複蘇的嫩芽是在各國政府呵護的無菌環境下生長而出,為了保持升勢,任何決策者都不敢驟然轉向。 

  從目前的境況看,今年以來國際主要金融機構的業績增長和交投活躍更多地依仗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場的交易。如果貨幣政策收緊、監管趨嚴,經濟複蘇也將再次遭遇金融市場交投回落的牽制。 

  要遏制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投機炒作,各國政府需要盡快考慮如何退出財政、貨幣雙寬鬆政策組合的問題。在“凱恩斯+貨幣主義”政策組合助長下的經濟複蘇,不可避免地面臨經濟二次探底和經濟滯脹的命運。是主動調整規避,還是被動被牽進經濟滯脹,是橫亘在全球經濟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就以制造業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經濟來講,這個問題同樣突出。最近以來,能源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寬幅震蕩已經增加了較為明顯的通脹壓力。上半年接近甚至超過7萬億的信貸投放所帶來的流動性已經在股市、房市植入了新的資產價格泡沫,這對中國經濟回暖的穩定性和質量都是明顯的挑戰。顯然,對中國來講,當前逐步地適度收緊銀根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