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應對危機 重在拓展內部需求

http://www.CRNTT.com   2009-08-01 08:40:14  


拓展內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中評社北京8月1日訊/日前結束的中美S&ED,美國官員要求討論中國經濟結構改革以及通過刺激國內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這主要是指中國的內部建設,內部建設涉及的範圍很廣,這裡強調兩個因素,一是經濟結構的重組,二是產業的升級。人們所說的金融危機提供給中國的機會,也可以從這兩方面來看。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文章稱,人們往往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理解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這很確切。但可再進一步說,“對內改革”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了“對外開放”。在很長時間裡,與國際“接軌”是中國決策者們的政策重點。“接軌”的努力使得中國內部體制的改革和變遷獲得了巨大的動力。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國的經濟的服務主要對象是國外市場,而非國內市場。中國儘管是個大陸型經濟體,但其優勢並沒有體現出來。每次外部發生危機,中國都要受到直接和間接的衝擊。實際上,中國並沒有成為像美國那樣的大陸型經濟。除了和國際市場高度接軌的東南沿海一帶,國家其餘地區的經濟並沒有很好發展起來。這已經導致了很多負面效應。例如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和收入分配差異。如果經濟發展結構或者模式不改變,無論怎樣的側重於“二次分配”的努力很難有效。再者,這種發展模式也導致了各省之間的經濟互相依賴度很低,但和外國市場反而有很高的依賴度這種奇怪的現象。世界銀行的數個研究都發現,中國各省之間的經濟整合度遠遠不及歐盟主權國家的整合,甚至也不及冷戰期間的前蘇聯各加盟國之間的聯繫。這種結局並不是一般人們所認為的是因為地方政府搞地方保護主義,而是因為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這種結構應該調整。

  文章指出,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中國的外向型經濟對世界經濟作出的貢獻怎麼說也不會過分。很長時間以來,中國是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最主要一個因素。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產生的廉價的商品有效遏制著西方的通脹壓力。同時,西方等經濟發展和較發達國家在把低技術(往往是有害於環境)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之後,進行了有效的產業升級。但是,對這些,西方並不領情。西方在從中國獲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時,也經常在很多問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包括環保問題等等。他們忘掉了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問題都和西方有關。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儘管經濟發展很快,但受國際經濟影響很大。再者,支撐發展的內部動力還有待提升。從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來說,這種發展模式的潛力已經到了一個極點。為了對付金融危機,一些政策的重點仍在想盡各種辦法刺激出口和吸引外國資金。儘管這樣做對追求經濟增長不無道理,但不能盲目。在對外經濟方面,中國是時候進入一個很長時間的鞏固階段,比如提高外國投資的品質要比規模更為重要。在對外經濟領域也要講產業的升級。

  文章表示,應付危機的重中之重應當是拓展內部需求。就是說要擴展國內市場。現在是中國高度依賴西方市場。這個局面如果得不到改變,中國會繼續受西方毫無道理的制約。拓展內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的建立就會促成西方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一旦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得到建立,市場就可以有效地消化西方對中國的壓力。

  內部消費市場的建立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次危機表明,可持續的發展不能依賴於國際市場。近數十年來,儘管全球化不斷深化,但並沒有促成全球性規制體制的確立。各國只不過是各自想從全球化途徑來獲得經濟發展的動力罷了,具有很大的機會主義色彩。雖然危機之後,各國政府在強調規制市場,但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全球規制體系並非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中國不可能孤立於國際市場,但必須意識到這個市場的有限性。

  文章最後說,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強國取決於內部生產和需求市場的確立。中國經濟要強大,必須兼顧國際和國內兩個經濟大局。現在的重點是國際市場和積累,造成強國際市場、弱國內市場,高積累、低消費的局面。因此也造成了那種中國人積累,西方人消費的模式的國際經濟局面。很顯然,這樣的國際經濟體系缺乏公正公平性。中國要確立消費社會,這並不是為了回應西方,而是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世界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