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寬鬆貨幣政策 怎樣才適度

http://www.CRNTT.com   2009-08-14 11:01:15  


貨幣政策如何達到“適度”,並非易事。
  中評社北京8月14日訊/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尚在谷底,眾多權威機構冷眼看待中國“保八”目標的形勢下,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從數據上看,7.1%的GDP增速值得驚訝。然而,也有不少人對同期超過7.37萬億元的信貸投放和28.5%的M2增速表示擔心。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文章表示,貨幣政策究竟怎樣才叫適度?不妨從信貸規模、投向和結構上來進行剖析。 

  從規模上看,2006年至2008年,中國每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分別為3.18萬億元、3.63萬億元與4.91萬億元,而今年上半年的信貸量就輕鬆超過了2006、2007年的總和,也遠遠超過了年初制定的全年5萬億元新增貸款的目標。另一方面,超過7.37萬億元的信貸投放量占據了同期GDP的52.7%,這意味著產出財富的一半多都將用於償還債務,而如此高的負債率在主要經濟體中也實屬罕見。因此,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來看,目前的貨幣政策均有過度寬鬆之嫌。即使著眼於當前的宏觀形勢,如此天量的信貸似乎對出口下滑和經濟增速放緩有些反應過度,而央行發行定向票據的行為和政策微調的表態,也佐證了我們的觀點。事實上,並非所有信貸資金都進入了實體經濟,恰恰相反的是,有大量資金在資本市場空轉。根據國家審計署統計,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僅48%,約有1/5票據存在“空轉”現象;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和樓市幾乎成為了共識。因此信貸過量亦是不爭的事實。 

  從投向上看,流向居民部門的信貸額度為1.06萬億元,流向非金融性公司與其他部門為6.31萬億元。其中流向居民部門的新增貸款大部分是住房抵押貸款,從而造就了今年春夏以來的房市火熱,同時也拉動了房地產業的相關投資。而信貸其餘部分大多貸給了4萬億元投資的大項目,特別是鐵路、公路和機場這些“鐵公機”的基礎設施領域。於是乎雙管齊下,引發了新一輪的投資飈升,出現了投資對GDP貢獻率高達87.3%的奇觀,背離了“調結構”的初衷。另一方面,基建項目建設周期較長,相應的收款期限也較長,償債風險較大,並且大量的重複建設也面臨著收益驟減的風險,從而影響了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而銀行壞賬率的提高將勢必影響金融市場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健康運轉。 

  文章稱,事實上,無論是當前火熱的房地產業還是基建領域,國有企業都得到銀行資金的支持,而承擔著中國目前50%以上的GDP和75%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在這場信貸盛宴中似乎被忽視了。面對國有企業的擠出效應,下一步如何啟動中小企業投資,是保增長、保就業甚至調結構成功的關鍵。可以說,信貸投向比信貸增量更為重要,重量輕質的信貸所帶來的風險和經濟結構的失衡,將難以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的動力。 

  從信貸資金的期限結構來看,新增貸款中短期貸款為3.49萬億元(包括票據融資),中長期貸款為3.77萬億元。可以預見的是,由於基建項目的慣性,中長期貸款將維持增長的態勢。這不僅增加了信貸的風險,也為其中一部分進入股市和樓市提供了便利。事實上,今年以來股指已翻倍,而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也已經持續4個月環比上漲,這與不斷飈升的信貸總額呈正相關聯繫。資產價格的上升也帶來了通貨膨脹的隱憂。 

  文章最後說,當前的宏觀經濟尚未全面回暖,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勢在必行。然而,何以適度是關乎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所在。其中的“度”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規模適度、結構適度、投向適度,提高信貸投放的效率和風險控制,成為下半年寬鬆貨幣政策是否適度的理性選擇。一刀切的政策已逐漸式微,我們需要在把握當前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合理調整信貸投放的規模和方向,增加中小企業的授信量,同時對進入資本市場的信貸資金加以堵截,創造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為中國經濟的下一輪騰飛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