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大風險:二次緊縮和資產泡沫破裂

http://www.CRNTT.com   2009-08-18 14:08:39  


中國經濟需要嚴防二次緊縮和資產泡沫破裂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訊/怎麼看中國經濟的短期和中期前景?怎麼判斷資產泡沫是將延續還是破裂?這是當下中國經濟的核心。第一財經發表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主任劉憲法文章認為,當前中國經濟見底,但還未回升。未來中國經濟運行可能發生的風險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二次緊縮”;二是資產泡沫破裂,但引發通脹甚至滯脹的風險不大。

       見底但未回升

  文章稱,未來中國經濟運行可能發生的最大風險是“二次緊縮”的風險。

  眾所周知,自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周期,2007年達到了本輪經濟增長周期的頂點。2008年以後,在美國次貸危機的外部衝擊下,經濟增長速度迅速掉頭向下。現在需要討論的問題是,這種波動是衝擊性的波動,還是周期性的波動。這是理解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方向的關鍵。

  所謂衝擊性的經濟波動,是指因為某種經濟系統之外的因素,傳導到經濟體系內部,從而引發的經濟波動。2003年上半年爆發的“非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所謂周期性的經濟波動,是指經濟系統出現了周期性的調整過程,經濟系統內部不協調的矛盾爆發,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調整過程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產能過剩,並由此引發失業率上升。

  從現象上看,當前中國經濟中出現的增長率下降是由外部衝擊引起的。然而,這只是一個誘因,從根本上說是美國與中國經濟內各自長期存在結構性失衡的結果。中國經濟系統內長期存在著“儲蓄過度、消費不足”的內部失調問題,美國經濟系統內則存在著“儲蓄不足,消費過度”的內部失調問題。中美之間因一種國際貿易和資金流動的循環模式而維持著脆弱的平衡,但是不穩定,也是不可持續的。循環模式被打破,中美兩國的經濟系統都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消費與儲蓄之間的關係是最基本的宏觀經濟變量的關係,消費與儲蓄失衡的調整,必然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具體到當前中國經濟而言,就是需要將儲蓄“盈餘”即出口需求轉為消費需求,這種總需求結構的調整不可能在一兩年內完成。

  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果消費與儲蓄失衡調整到位,國民儲蓄率下降,同時也就意味著高速經濟增長階段的結束,長期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將會下一個台階,可能會降至6%~8%之間。

  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高速經濟增長階段結束以後,長期潛在的經濟增長率降至6%。中國要有承受保持長期中速經濟增長的心理準備。當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在進行中,長期潛在的經濟增長率的降幅可能沒有這麼大,但降至8%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日益增加的環境保護的壓力,可能也不允許中國經濟長期繼續維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

  從調整的“時間窗”分析,如果以2007年10月作為經濟向下運行的拐點,到2009年6月,調整期不過20個月,最多只是到了調整的中期階段。因此,就不能得出目前經濟已經見底回升的判斷,最為樂觀的判斷是經濟增長下滑已經“見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