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調結構 下半年宏觀政策主旋律

http://www.CRNTT.com   2009-08-24 10:21:03  


下半年才是真正考驗經濟是否企穩的關鍵時期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訊/在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下,中國經濟快速下滑的態勢基本得到遏制。這意味著,宏觀經濟政策第一階段救急式的“維穩”、“保增長”的目標基本完成。 

  董事會刊登經濟學博士馬光遠文章稱,但為了在最困難的時候完成“保增長”的首要目標,宏觀政策不僅代價不菲(4萬億之巨的公共投資,7.3萬億的天量信貸,力度前所未有),而且,由於政策本身的著力點依然寄希望於通過公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政策的負面效果也開始顯現。第一,由於單純追求投資效率,很多地方在資金配套不到位的情況下,“跟風”上馬,部分投資存在嚴重的質量隱患,部分投資投向了“兩高”行業;第二,在實體經濟回暖不明顯的情況下,“搶跑”的天量信貸部分流向了股市、樓市,重新形成了資產價格泡沫,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背離的情況明顯;第三,民間投資依然“冰冷”一片,中小企業嚴峻的生存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改觀;第四,過於強調“保增長”而忽視了“調結構”的大局,產能過剩、內需不振的基本狀況沒有根本性的改觀;第五,大量信貸的投放助長了通脹的預期,在實體經濟復甦緩慢的情況下,通脹的提前來臨可能導致經濟進入可怕的“滯漲”狀態。

  文章指出,宏觀經濟政策下半年不僅要繼續鞏固第一階段的政策成果,防止實體經濟二次探底,更要消化前一階段政策的負面效應,並根據形勢的變化對政策目標進行果斷的調整。從下半年開始,也就是本次金融危機的“下半場”,宏觀政策的目標顯然主要不是“保增長”,而是通過加大民生等領域的投入,將主要精力放到“調結構”的攸關中國經濟百年大計上來。預計在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大方向不會採取急刹車方式轉軌的情況下,政策的目標“拐點”必將提前到來。

  首先,在2009年上半年,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應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政府投資為主的經濟增長引擎,在沒有啟動民間投資和政府財政增收困難的情況下,面臨政策持續性的空前壓力。因此,筆者認為,下半年即使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但政策本身的“內涵”必將有顯著的調整,期待出現新的經濟刺激計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次,通脹壓力提前顯現。如果說上半年宏觀政策一舉扭轉了經濟下滑頽勢的話,則下半年才是真正考驗經濟是否企穩的關鍵時期。

  再次,經濟結構調整被延遲。由於過於強調“保增長”,結構調整和解決產能過剩的任務一再遲延,甚至由於一部分投資投向了產能過剩的領域,使得產能過剩更加突出,結構調整的任務更重。從增長的持續性而言,結構調整是下半年繞不過去的艱巨任務。

  最後,危機延緩了關鍵領域的改革。經濟危機非但沒有成為改革的契機,反而使得諸多關鍵領域的改革停滯不前。而中國經濟領域的深層矛盾和問題,不可能繞開關鍵領域的改革得到解決。

  文章認為,為了維護前半年政策的效果,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的大方向不會輕易改變,但政策的目標函數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如果將上半年救急的宏觀政策視為“西醫”療法的話,則下半年,政策將更加注重對經濟調養的“中醫”療法。

  就具體的政策措施而言,預計宏觀政策將在以下6個方面著力推進:第一,繼續堅持結構性的減稅政策,燃油稅改革增加的稅收在某種程度上大大緩解了財政增收的壓力,在企業依舊困難的情況下,應該堅決實行年初制定的“減稅”政策;第二,中央會出台更加具體的刺激消費政策,進一步提升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比例;第三,在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沒有得到明顯好轉的情況下,中央會進一步出台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一攬子優惠政策;第四,資源稅和壟斷領域的改革將再次啟動;第五,有望出台啟動民間投資的新 “非公36條”,將民間投資的啟動作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力量;第六,防止通脹和新的資產泡沫成為經濟復甦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