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地方博物館建設應杜絕奢華之風

http://www.CRNTT.com   2009-08-28 10:58:52  


僅以奢華不能提升博物館文化品位
  中評社北京8月28日訊/《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刊登評論員尹衛國的文章“博物館應戒奢華”,文章表示,“一些地方熱衷於搞奢華博物館,大概是把豪華當作文化政績炫耀,以為博物館越豪華、奢侈越顯文化品位,這是認識錯位。博物館是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殿堂,博物館文化主要體現於展現藏品價值,鈎沉歷史文化,陶冶民族精神,而僅以奢華不能提升博物館文化品位。”
 
  我國博物館事業近些年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全國共有博物館2500個,其中1400多個已免費開放,年接待觀眾達2.56億人次。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博物館正在蔓延奢華風。不少城市都在建大型博物館,普遍存在大、高、貴的現象,許多博物館規模達到8萬至10萬平方米,採取超大室內空間,與藏品、展品數量很不匹配,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一些博物館過於追求外觀新穎和建材高檔,普遍採用聲、光、電高科技,導致建設成本以及電費、維修費等大幅增加,有些大型館的展陳和管理費用每年達數千萬,甚至上億元。一些地方還盲目地將老博物館拆除,建設新館。 

  博物館屬於公共文化機構,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理應做到節儉、務實。過去因政府財力所限,許多地方不重視博物館建設,資源稀少的博物館成了精英文化,高門票把普通百姓擋在大門之外。如今各地博物館建設如雨後春笋,對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文化傳播,提升公民文化素養及鑒賞水平,大有裨益。去年開始,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陸續免費開放,有力地促進了博物館文化向普通百姓輻射和滲透。 

  博物館文化屬於大眾文化,特點應是簡樸、實用,而不是奢華。我國人口眾多,文化需求量大,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這決定了博物館建設應堅持小型化、節儉型,布局合理,需要更多地向落後地區或農村延伸。筆者從報上讀到,博物館發達的富裕國家也並非都是豪華型,如德國一家工業博物館,展陳大廳就不裝中央空調,夏天靠電風扇散熱。 

  博物館建設還應豐富多彩,追求個性,與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相融合,力求做到百花齊放,因此除綜合性博物館外,應鼓勵建各種專題類博物館、考古遺址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等,還可合理利用傳統建築和工業廠房,建設特點各異的博物館。有個性才有文化,一窩蜂地追求奢華,忽視個性,豈不成“千館一面”?地方特色也就喪失。 

  筆者以為,除代表國家形象、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少數國家級博物館可適當宏偉、豪華外,地方博物館應盡量小型化、簡單化,多用節能建材,杜絕高檔裝修,也不必統統採用聲、光、電,盡量減少建設和管理費用。同時博物館建設並非都得大興土木,可以充分利用舊建築加以改造,如上海世博園建設計劃將江南造船廠廠房改建成博物館展區,很值得借鑒。據了解,免費開放後僅國家級博物館每年就需財政補貼20個億,還有那麼多的地方博物館都得靠財政出錢養活,降低運營成本更顯必要。 

  一些地方熱衷於搞奢華博物館,大概是把豪華當作文化政績炫耀,以為博物館越豪華、奢侈越顯文化品位,這是認識錯位。博物館是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殿堂,博物館文化主要體現於展現藏品價值,鈎沉歷史文化,陶冶民族精神,而僅以奢華不能提升博物館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