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黃肇松:媒體大和解大合作時代到來

http://www.CRNTT.com   2009-09-04 00:36:26  


兩岸四地華文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大和解”與“大合作”時代到來。
 
  經營面的因應策略:尋找共同利基

  在寒冬籠罩之下經營媒體業的媒體經營者,其感受應該也有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尤其遇到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嚴重衝擊原有的營運模式和經營步調,困難倍增,“罄竹難書”。以台灣為例,在報紙遭到廣告銳減的同時,印報的捲筒新聞紙幾年之內由一噸400美元上漲至近千元,油墨隨之上漲,運輸費用因原油價值一度漲到140多美元一桶而大幅調升。因競爭的考量,若干報紙的售價卻從台幣15元降到10元……你能勾勒出這是一個甚麼樣的經營“圖像”(picture)嗎?

  在台灣,媒體行業尤其是報紙,是一個腦力、勞力和資金密集的行業。媒體經營者都是有識之士,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面對艱困的經營環境,仍不免要焦思苦慮。以此心力、財力、如若他們經營其他行業,一定朝更豐碩的回收,但他們仍願堅守新聞崗位,追求專業表現,精神確實可感。於今,金融風暴來襲,經營壓力空前沈重,筆者感同身受之餘,也只能在經營面的對應策略方面,提出以下淺見:

  一、財務獨立才能讓編務獨立。早期文人辦報時代,三五好友加上幾支健筆就辦出一份報紙的故事,只能當作白頭宮女話當年的過往材料。現代報業是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的集合體,運作精緻,過程複雜,同時也是大企業,需要豐沛的資金來運轉。因此,媒體的財務一定要獨立,過去如此,於今金融危機時代如此,未來更是如此。因為財務若不能獨立自足,編務就無法獨立,辦報、辦刊、辦台(電台和電視台)的理念就無法堅持。過去,全球聞名的法國《世界報》(Le Monde)因財務困難,被財力雄厚的軍火商買去,從此編務難以順暢,迭迭更換總編輯,是一個很“慘痛”的例子。於今,在金融風暴的震撼下,《紐約時報》不得不尋求財力奧援,墨西哥鋼鐵大王兩度注資,已擁有該報15%以上的股權,未來對該報的新聞、言論和經營會有何影響,仍待觀察。

  二、堅持理念、塑造特色、加強服務、爭取認同。如同前文所述,用擴大負面新聞的傳播和炮製膻色腥素材來爭取受播者的認同,短期可能收譁眾取寵之效,但長久而言,仍是飲鴆止渴。媒體雖然是企業,但也是理想性濃厚的社會公器,仍應以理念和專業的堅持,來加強對受眾的信息服務,以爭取認同與支持。英國許多報紙以王室醜聞為報紙發行的“賣點”,但隨著黛安娜王妃的過世,王室新聞趨於沈寂,報紙不得不“轉型”,轉而爭聘有影響力的各界菁英擔任專欄作家,發揮輿論影響力,結果報份並未下滑,在此次金融風暴中,銷路尤其明顯上升,其中又以倫敦《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衛報》和《金融時報》等銷路上升最大。媒體專業,識者識貨,“英國經驗”值得華文媒體參考。

  三、必需考慮多角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媒體經營之不易,從營收可充分反應。台灣主要報紙的發行及廣告全年收入,僅及中型企業(全台灣超過千家),但報紙實銷都在40萬份以上,讀者都在150萬人以上,可以說是“影響力極大的中小企業”。必需考慮把這個影響力運用在多角化經營,以其盈收來支助報紙的經營,維繫報紙作為民眾、社會、政府溝通之有效媒體的核心價值。至於媒體能夠從事何種多角化之事業?是不是要進行跨媒體的經營?能不能與相關行業進行聯盟合作?利基何在?發展潛力為何?責任何在?在在值得全球華文媒體主事者的思考與探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