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農產品漲價 會否導致通脹

http://www.CRNTT.com   2009-09-06 10:36:14  


農產品漲價對民衆生活必定產生影響,但是能夠引發多大規模的通脹需要觀察。
  中評社北京9月6日訊/正當中國大眾在擔心今年上半年以來銀行業迅猛的信貸增長是否會帶來通脹問題的時候,最近農產品的價格出現了悄然迅速上漲的勢頭。進入8月以來,中國肉類和雞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豬肉和雞蛋價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豬肉和雞蛋的價格帶動下,8月上半月,全國農產品價格出現普漲跡象。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孫立堅文章分析,中國農產品的價格是否會成為中國下一輪通貨膨脹的導火索?這裡牽涉到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豬肉和雞蛋價格是否會持續上漲?事實上,由於前一階段豬肉需求大幅度回落,造成價格的低迷。但是,隨著政府干預政策到位,增加農產品儲備以保證市場消費能力,以及社會對豬甲型H1N1流感認識的偏頗減少後,市場需求明顯出現了回暖的跡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表現出來的價格上漲是一種供求失衡的表現,不過,這些是可以通過市場的力量和政策措施的調節來加以解決的,政府對養豬戶的政策扶持會帶來今後供給增加的效果。

  其次,豬肉價格上漲的勢頭是否會蔓延到其他商品?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很可能導致中國式通脹預期的形成。因為,人們會把豬肉價格上漲等同於通脹來臨前的信號,這也是有根據的,2007年中國通脹水平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世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推動了中國價格同漲的格局。但是,這一次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我們自身因素形成的,按理說,我們的市場有能力來調節它。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人們按照自己想當然的通脹預期方向採取保值行動的話,那麼,我們自己的過度提前消費和保值性的投資行為就會創造出通脹的結果。不能排除,一些拼命兜售“通脹”故事的機構和個人,實際上是想利用大眾非理性的行為來謀取自己的暴利。對此,政府要在各個市場,對哄抬價格的行為進行嚴格的監管和嚴厲的打擊。

  再次,農產品價格通過有效的管理遏制住了它的上漲,是否就意味著中國經濟能夠遠離通脹?我認為,只要中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改變,對工業生產資源的剛性需求,一定會讓我們缺乏定價權的弱勢,暴露在目前還是由金融資本掌控的國際生產要素市場上,讓我們再次品嘗“中國買什麼、什麼就漲,中國賣什麼、什麼就跌”的尷尬局面。所以,中國通脹再來的可能性首先還是在於成本輸入型通脹,而不可能在目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出現消費品價格暴漲的格局。第二個形成當前通脹的可能性是我們通脹預期先行,然後自己為了抗衡風險採取提前囤積商品和對房地產過度投資,這回通過建材品和生活必需品持續的“價格上漲”推動消費品價格上漲。第三個使中國陷入通脹狀態的可能性是政府主導的拉動經濟的行為過猛。這種狀況隨著宏觀控制手段和方法越來越成熟,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文章認為,中國要遠離通脹,就必須要改變當前過度投資的問題,必須及時向公眾披露價格形成的過程,必須敢於打破市場壟斷,尤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政府應該盡快把經濟運行的方向盤交給能夠創造市場活力的企業家和消費大眾。政府部門也要充分認識到通過行政管理價格來避免通脹對社會的負面衝擊,避免違背市場自身供求關係來調整價格的規律,相反,政府應該通過降低民營經濟的准入門檻的方式來促進價格形成的合理機制,只有這樣做,才會帶來有利於消費者福利的公平價格水平,也會有利於消費者財富的健康成長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總之,對於當前農產品價格的迅速反彈,儘管我們不應該人為地去誇大通脹預期,但是,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一旦通脹形成,負面影響不可忽視。為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和準備好充足有效的應對措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