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去產能化 當以企業重組為重

http://www.CRNTT.com   2009-09-13 10:52:18  


中國水泥產能已經超越需求,重復建設必然導致浪費。
  中評社北京9月13日訊/《21世紀經濟報道》登出梅新育的文章,作者認爲:“壓倒一切的‘反危機’需求還有加劇產能過剩之勢,因為啟動消費曠日持久,大規模投資則可立竿見影,面對製造業日益蔓延的產能過剩現象,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加強調控,為此擬定了一系列舉措,從嚴格市場准入、強化環境監管、嚴格依法依規供地用地、金融政策有保有控、抓好技術改造、推動落後產能退出機制,等等,不一而足。在這一切產業結構政策中,推動企業重組應當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文章内容如下:

  盲目重複投資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痼疾。現在,在經濟危機導致需求絕對或相對萎縮的情況下,產能過剩再次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不僅已經從鋼鐵、電解鋁、氧化鋁、造船、水泥製造、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蔓延到風能、光伏等新興產業,而且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去年中國水泥產量是13.9億噸,產能為19億噸,目前在建水泥生產線200多條,建成後,產能將達21億噸,而在全國水泥產量增加的同時,水泥行業利潤正不斷下降;去年中國玻璃產量5.74億重量箱,連續19年居世界第一,建成生產線203條,其中近30條受金融危機影響停產,但今年在建的玻璃生產線近120條。

  壓倒一切的“反危機”需求還有加劇產能過剩之勢,因為啟動消費曠日持久,大規模投資則可立竿見影,面對製造業日益蔓延的產能過剩現象,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加強調控,為此擬定了一系列舉措,從嚴格市場准入、強化環境監管、嚴格依法依規供地用地、金融政策有保有控、抓好技術改造、推動落後產能退出機制,等等,不一而足。在這一切產業結構政策中,推動企業重組應當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首先是因為其他一些措施必然要導致企業重組的結果,或者說企業重組有助於滿足其他一些措施的要求。以嚴格市場准入為例,顯然是重組後的企業實力更強大,技術更先進,更能滿足市場准入要求。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已成中國目前政府行政中的一大缺陷,一個行業假如不能盡快形成較高的市場集中度,從而提高該行業市場門檻,僅僅依靠行政手段限制准入,當事企業和急於創造政績的政府有關部門定會千方百計規避中央的市場准入限制措施。

  其次,假如不開展企業重組,單純推動落後產能退出機制至少在中短期內反而會刺激當事企業加快擴充產能,從而加劇產能過剩問題。所謂“落後產能”是一個工藝技術概念,在現代製造業中,不考慮銷售問題,更大的規模通常意味著更低的製造成本和更有效的污染防治。這樣,在缺少企業重組的環境下,為了避免自己被列為落後產能而遭到淘汰,企業必定具有更強烈的動機要盡快增加投資,擴充產能。

  最後,由於中國產能過剩行業多數高度依賴海外原材料、設備或銷售市場,企業兼並重組有助於增強中國企業對外談判市場地位,改善中國在國際市場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

  企業重組意味著利益重新分配,鑒於商業賄賂普遍問題廣泛存在(可口可樂亞洲最大裝瓶廠高管涉嫌受賄千萬再次驗證了這一點),參與重組企業的腐敗中層管理人員可能會保住自己的位置和索賄收益而對企業重組設置障礙,我們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而在推動企業兼並重組中,我們必須尊重相關企業員工權益,不能讓企業重組變成侵吞資產的鬧劇,進而給社會安定製造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