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政策結構調整時間窗口 要珍惜

http://www.CRNTT.com   2009-09-15 10:17:19  


中國經濟總的取向逐步向上趨好已經得到確認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訊/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至今,中國經濟的下滑趨勢終於被逆轉,由此標誌著政策應對也將邁入到新的階段。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參加達沃斯論壇年會時指出,中國經濟“遏制住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這一說法表明調控部門對於經濟形勢的判斷出現了明顯變化。

  南方都市報發表媒體評論員馬紅漫文章分析,之前,對於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態,調控部門一直以“企穩回升的關鍵階段”來描述。而“遏制下滑”則意味著經濟運行趨勢已經發生了改變。按照基本的經濟學理論,經濟運行見底之後就是逐步的復甦走好,並最終走向下一個繁榮。由此可見,雖然未來的經濟運行必然還存在波折,但是總的取向逐步向上趨好已經得到確認。

  文章認為,對於經濟運行階段的劃分、確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尤其如此。伴隨著諸如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四萬億投資政策的出台,中國經濟總量復甦速度要明顯快於其他經濟體,這一點的確值得欣喜。但與此同時,較之於以往應對危機的措施,本次“救市”採取的政策工具並沒有太多超越。1998年面對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以房地產投資為主體的投資政策隨之被採用,中國在短短兩三年內就走出了危機陰影,並進入到經濟繁榮期。而此次應對次貸危機的衝擊,投資拉動依然是主要的政策工具,先是國家發改委門前待批的投資項目排隊等候,之後便是各地大幹快上的投資落實,其後的結果就是,總量經濟數據也不斷被優化,直至現在遏制住了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

  但問題在於,投資拉動的經濟復甦卻存在巨大的隱患。最簡單的一點,投資在當期是需求,但是在數年之後投資品就會變為供給。如果消費需求無法提振,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讓經濟增長再度陷入低迷。投資拉動的實質是延緩了危機而非消滅了危機。更為關鍵的是,鑒於投資需求的持續性,過度寬鬆的刺激政策有可能導致投資失控現象出現,甚至迫使調控政策出現硬轉折。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不久,“防過熱”就迅速轉為政策基調,為了“滅火”甚至採取行政措施強行關閉了許多鋼鐵企業。類似的政策硬性轉折,表明經濟運行的波動幅度之大,對於經濟實體的不利衝擊可想而知。

  文章表示,作為避免危機惡化的應急舉措,投資拉動的確是不可或缺的選擇,但這絕不意味著投資拉動可以一往無前,而是必須要在合適的時間點果斷地進行政策工具調整。值得一提的是,溫家寶總理在談及G DP等總量調控政策目標之時,特別講到“可以實現”。這為調控部門減輕了壓力和包袱,為下一步的政策工具調整提供了騰挪空間。畢竟,儘管對於G D P“保八”的實際意義學界不乏爭議,但是在中國卻始終是衡量政策成功與否的現實標準。也正因如此,如果總量經濟政策目標已經無虞,那麼調控部門大可放手去進行長期以來一直需要做、一直想做,但卻一直沒有被真正落實的政策措施。

  具體而言,其一,投資規模仍需保持,但是切不可再進行刺激與鼓勵。投資保持只是為了讓既有的項目能夠得以完工,避免爛尾工程的出現,而不再是主動實施的調控政策。其二,針對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理應盡快全面實施,包括建立中長期的戰略規劃及細化到單個年度的工作時間表。所涉及的內容涵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減免公眾的稅負等,最終的目標是扭轉財政和企業的財富優勢,真正實現“藏富於民”。其三,遏制部分行業已經出現的過熱態勢,同時放開所有競爭性行業的准入限制。前者主要是要遏制房價的畸形飈升,而後者則是要鼓勵民營企業的創富潛力。

  文章最後說,下滑趨勢被遏制意味著結構性政策調整的時間窗口已經被打開。回顧歷史經驗教訓來看,調控部門對這一時間機會理應倍加珍惜,唯有如此才能在下一次危機到來之前做好充足的體制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