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陸配子女就學 何必汙名化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11:29:51  


讀書受教育是孩子的權力,政客應有起碼的道德關懷。
  中評社台北10月8日訊/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廖元豪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別汙名化陸配子女”。作者指出:“立委”過頭的指控,不但造成公眾誤解,更有著“迷信考試分發”及“階級歧視”的錯誤。文章内容如下: 
  
  “教育部”從人道考量,讓部分來台依親的陸配子女,得準用“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子女來台就學辦法”,“免試”就讀高中。部分“立委”抨擊這是“優待外國人”的措施,質疑陸配子女怎可免試就讀建中。甚至還冒出諸如“拖油瓶”、“他們到底有沒有念過書都不知道”的歧視語言。

  平心而論,為了讓暑假期間來台的陸配子女趕得及入學,“教育部”臨時暫借性質未必相合的“境外優秀科學技術人才子女來台就學辦法”,確可能造成困擾。但“立委”過頭的指控,不但造成公眾誤解,更有著“迷信考試分發”及“階級歧視”的錯誤。

  台灣一直以為“統一考試分發”最公平,卻沒看到考試的高分,其實往往是資源及環境堆出來的。沒錢沒空讀書補習的孩子,或是思維模式不符合主流多數的文化族群,不但難以藉由教育翻身,還擔了個“自己不用功”的汙名!考試公平其實只是掩飾社會不公平的安慰劑罷了。

  正因如此,我們有許多制度站在實質平等的角度,試圖調整、突破“考試成績唯一”的迷思。原住民學生加分、繁星計劃、僑生與外籍學生的申請入學,多少都帶有“調整成績霸權”之考量。

  “立委”們質疑陸配不是“境外優秀科技人才”,但“境外優秀科技人才”的“子女”為何就可以跳過基測?很簡單:因為這些“優秀人才子女”在境外受教育,所以無論他們多“優秀”,都難以通過台灣的基測!相較起“吸引優秀人才”重要政策,“考試分發入學”這種技術性規則就可讓步。此外,其實所有外國學生,依據“外國學生來台就學辦法”,根本都是用申請入學的方法,從來沒有人質疑說這是“優待外國人”!

  如果“吸引優秀人才”是重要政策,那麼讓極少數在大陸受教育的陸配子女能夠實現受教權,難道就不是重要政策嗎?陸配子女如果在台灣就讀國中,那自然可以走基測分發。但已屆齡高中年紀的大陸籍學生,要他們立即參加基測,真的叫做公平嗎?

   這些質疑更隱含著偏見:“優秀人才”的子女,也必然“優秀”到可以免試讀建中北一女?包括僑生在內,許多免試入學的學生,都得努力適應台灣的教育。但為何單單陸配子女,會被質疑“程度”?這些質疑難道不是基於“上流社會的子女一定好”這種血統及階級偏見?再說得現實一點,如果陸配子女真的程度不夠,縣市教育局會蠢到把他們分發到明星學校嗎?要怎樣分發、甄試,技術上可以考量,但請不要隨便汙名化人家。

  陸配子女來台,數量極少,但卻面臨截然不同的教育環境,必然與所有外籍生一樣忐忑不安。我們該做的,是建構友善的環境,減少他們的適應問題,讓他們看看台灣社會是多麼包容體貼。這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應做的事,也是自命“民主自由”的台灣,展現氣度與水準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