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英語從娃娃抓起是中國的悲哀

http://www.CRNTT.com   2009-10-16 10:38:46  


在中國,對英語的重視程度有遠超母語的趨勢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訊/《中國青年報》今天刊登評論員王衝的文章“英語從娃娃抓起是中國的悲哀”,文章表示,“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會把英語強調到比本國語言還重要的程度。這絕對令人悲哀。…我的大學老師,不是逼著大家背英文單詞,而是逼大家背古文。他的觀點是,母語水平到一定程度後,學外語其實很簡單。倒是連中文文章都寫不通順,更讓人擔憂。”文章內容如下:

  我的孩子剛滿三歲,最近頻頻接到幼兒英語教育機構的電話。什麼美國外教,全英文教學環境,讓你的孩子從小就練就一口純正的英語,雲雲。收費當然不菲,大約是一個月5000元左右。而周圍的家長,也都早早讓孩子學起了英語,“學了未必是優勢,不學肯定是劣勢”。

  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會把英語強調到比本國語言還重要的程度。這絕對令人悲哀。

  語言的背後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後是實力,英語在世界範圍內的盛行是英美體系獲勝的結果。中國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軟實力不夠,語言文化的發展落後於經濟的發展,自信心不足,故而才有對英語的崇拜;對英語的崇拜,實際上是對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體現。

  目前,全世界20億人在學英文,其中大量在中國,兩億多中學生為了英語考試而奮鬥,大學生也為了過四六級狂背單詞。歐洲國家可以講兩三種語言者大有人在,但德國、法國這樣的大國,都重視對本國語言的保護。在德語不斷受到外來語衝擊的情況下,德國政界和學界一再提出,制定一部法律來保護德國語言,德國語言學學會也提出,德國文化部以及各州文化部應改善中小學生德語教學和提高德語教學質量。法國也是如此,如果你到法國旅遊用英語問路,甚至會有人裝作聽不懂而不予理睬。

  獨獨在中國,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母語。這一點,連老外也有所察覺。

  8月29日的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題目為“瘋狂的英語:中國的語言老師如何成為名人”。文章說,在中國,英語會方便你旅行,提升你的社會地位,英語教師也變成了“名人”。

  不可否認,中國人對英語的熱情是隨著改革開放而開始的,是開放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人渴望和外界交流的必然產物。這個產物在國家教育部門的強制性提倡下迅速發展,在逐漸演化為僵化的升學必考科目的同時,過度的商業開發也讓它從一門語言變成商家謀利的工具。據悉,中國的英語培訓產業價值150億元,全國有5萬多家語言培訓機構,在北京,每年有至少20萬人上各式各樣的英語班。

  有需求就有市場,但造成這一畸形市場需求的一部分原因是教育部門的規定。改革開放之初對英語的重視是大有裨益的,但如今的重視顯然過度。比如說,大學不通過四級不能畢業就是一個過時規定。實際上,大多數人一輩子用不到幾次英語,舉國學英語,投入太大,產出太小。

  這一點,教育部門似乎並沒有意識到。據報道,從2009年起,上海高校將“試水”全英語教學,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各類人才。今年首先計劃在信息、金融、法律、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立項建設30至50門示範性全英語教學課程。(《新民晚報》10月12日)

  對此,我持懷疑態度,有沒有水平足夠高的老師?有沒有這個必要?會不會在造就少數幾個精英的同時,耽誤了大多數學生?我想引用德國語言學學會主席安格莉卡.雷德爾的話回答這些問題。2008年,德國高等院校計劃用英語替代德語作為教學語言,但是雷德爾對此表示反對,她說:“如果英語成為官方語言,那各國的語言就成了方言,我們只能在自己家裡講母語了,這給人的感覺就像在過去的殖民地國家一樣。”

  對將來從事涉外事務的人才強化英語實用能力實屬必要,有需求的人花錢去學英語也無可厚非,但全國性的強制學習完全沒有必要。中國古人就說過術業有專攻,全民學英語只能製造全民瘋狂,而這種瘋狂正在商業利益的裹脅下侵蝕幼兒園的孩子。你知道,商人都會說這樣一句話:孩子的錢最好賺。這背後,是父母望子成龍的心理。英語,是提升社會地位、出國的重要一環,因此,要從小抓起。

  其實,大可不必。英語並不艱深,一個英國農民,一輩子用的也就是1500個單詞。把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3歲孩子扔到英國或美國的幼兒園,半年後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語。我的大學老師,不是逼著大家背英文單詞,而是逼大家背古文。他的觀點是,母語水平到一定程度後,學外語其實很簡單。倒是連中文文章都寫不通順,更讓人擔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