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尋找經濟復甦與通脹預期管理平衡點

http://www.CRNTT.com   2009-10-30 11:33:52  


央行選擇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進行如此大力度的公開市場操作,一是向市場發出政策微調的信號;二是表明自己減少貨幣供應量的決心。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訊/在3季度GDP等經濟數據公布當天,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發行900億元3個月期央票,並進行800億元91天正回購操作,單日回籠量高達1700億元。證券時報刊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馬濤文章認為,央行選擇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進行如此大力度的公開市場操作,一是向市場發出政策微調的信號;二是表明自己減少貨幣供應量的決心。在國務院明確提出將管理通貨膨脹預期納入宏觀調控重點之後,各項宏觀經濟政策料會做出相應調整以提前布局。

  經濟復甦已到關鍵時期

  文章表示,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V形走勢的轉折,各項經濟指標正恢復正常,經濟基本面也整體趨好。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讓經濟的這種發展勢頭繼續保持下去,進而平穩進入新一輪的上升周期。如果在勝利曙光即將顯現的時刻,經濟出現二次探底,就意味著之前我們所做的一切前功盡棄,更可怕的是,滯脹或許也會降臨,這會嚴重加大經濟政策調整的代價。當前中國經濟的復甦是沒有結構調整的復甦,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產能仍然需要外需來消化,這種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政府投資具有不可持續性和外需充滿不確定性。

  在今年的官方文件中始終沒有出現“經濟復甦”的字眼,而是大量使用“企穩回升”這個詞。在經濟學上,“回升”是“復甦”的前期階段,經濟由“回升”進入“全面復甦”存在一個拐點,這個拐點的含義是GDP達到潛在水平,生產和就業不斷擴大,當前中國經濟即將到達這一拐點位置。成功跨越這一拐點,經濟增長需要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讓市場力量充當推動經濟復甦的主角,這個過程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去庫存化,二是去產能化。去庫存化通過近一年的政策調整即將完成,而去產能化則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因為它既要涉及宏觀層面上的經濟結構調整,又要涉及微觀層面上的企業兼並重組。去產能化能否成功實現,直接決定著經濟全面復甦的基礎是否牢固。

  通脹預期不會自我實現

  文章指出,在中國經濟還未走向全面復甦的時候,通脹預期過早地出現顯得極為不合時宜,這會打亂宏觀調控的思維和步伐。
  一般來說,在蕭條期,通脹預期的出現正是擴張政策夢寐以求的結果,因為通脹預期有助於經濟走向復甦,物價上漲會拉動投資和消費,但這是針對成熟的市場經濟而言的。當前中國經濟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尤其結構性矛盾極為突出,宏觀調控過度依賴政府投資和銀行信貸,在寬鬆政策環境下,通脹預期會比成熟市場經濟體來得更快更猛。通脹預期非但不會促進經濟復甦,反而會加大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

  此次通脹預期的形成具有多種原因,既有流動性偏多的因素,又有成本上漲的因素,還有外部輸入的因素。可以預見,如果我們不能盡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理順市場運行機制,最快在明年上半年,CPI將會達到3%的水平,混合型通貨膨脹壓力就會顯著加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