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亞中:馬不應閃躲兩岸敏感政治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09-11-03 00:33:43  


在處理兩岸關係時,馬英九政府的說法是“先經後政”。資料圖
  中評社台北11月3日電(作者  張亞中)在處理兩岸關係時,馬政府的說法是“先經後政”,但是本人在“不要逃避和平協定”一文中認為,馬政府目前的政策其實是“只經不政”。馬政府不希望踏出政治性協商的理由在於選舉的考量與美國的態度。兩個簡單問題請教馬政府。第一、經濟互動是否可以解決敏感的政治問題?第二、逃避、拖延、或冷卻兩岸政治性議題對台灣有利還是不利? 

   一、 經濟互動不可能解決政治分歧

  馬政府的兩岸關係發展路線圖為“先經後政”、“先易後難”,本人認為應該是“政經並行、難易並進”。原因很簡單,第一、核心的問題不解決,兩岸關係不可能正常化。第二、經濟關係雖然有助於兩岸關係和緩與改善,但是政治問題涉及兩岸定位與走向,此非經濟關係改善可以解決。核心問題不能處理,兩岸政治互信就不可能建立,兩岸關係難以平穩地向前邁進。

  (一)西方的經驗是“先政後經、先難後易”

  歷史的經驗顯示,東西德如果沒有在1972簽署《基礎條約》,不會有後來一百多項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協定。沒有1975年相當於歐洲和平條約的《赫爾辛基最終議定書》,東西歐不會開啟“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互信機制。

  東西德在《基礎條約》中,接受了共識,也接受了核心歧見。在這樣的基礎下,東西德才可能推動日後一連串的政策互動。《赫爾辛基最終議定書》確立了二次大戰後各國的主權與領土,在這些高難度的政治問題得到解決後,東德與東歐國家才願意與西德及西歐國家建立互信。

  兩岸問題自然不同於東西德與東西歐的問題,但是東西德與東西歐的經驗告訴我們,雙方沒有政治性的共識(即使是對歧見的共識),互信措施是不容易啟動的,即使啟動,壽命也不會很長。

  (二)兩岸可以“政經並行、難易並進”

  兩岸不同於東西德與東西歐。由於兩岸目前憲法仍為“一中憲法”,因此在法律的意涵下,兩岸處於“一個中國內的分治”狀態。冷戰後國際情勢的演變、全球化時代所帶來的經濟相互依存、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情感,都讓兩岸在即使沒有政治性協定達成以前,還可以保持高度的經貿互動與人員往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