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美國對華戰略性保障的三重解讀

http://www.CRNTT.com   2009-11-17 10:56:38  


奧巴馬用“友好競爭者”來定位中美關系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訊/《上海商報》今天刊登知名國際問題學者儲昭根的評論文章“美國對華戰略性保障的三重解讀”,文章表示,“美國定位中美關係是經濟上的競爭對手,全球事務上的合作夥伴,美國需要的是中國進一步地承擔全球責任,更進一步地,美國期待的是實現中美在全球問題上的戰略合作,以及共同對付全球種種不可知的動蕩與挑戰,但中美關係究竟能否前進到這種高度,還有待觀察。”其內容如下:

  11月1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展開自他入主白宮後第一次亞洲之旅,不過其出訪亞洲的重頭戲,是其15-18日的訪華行程,奧巴馬因此也成為首位在就職第一年內就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出訪前接受路透社專訪時並不諱言:“中國是我們的重要夥伴,同時也是競爭者。關鍵是,我們要確保兩國間的競爭是友好的。”奧巴馬用“友好競爭者”來定位中美關係,而美國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9月24日在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發表了主題演講,提出了“戰略性保障”(strategic reassurance)的概念。這不僅是奧巴馬政府對中美關係的設想,也是其應對印度和巴西等其他大國的崛起的具體政策昭示。怎樣理解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我們至少應從三個方面來解讀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 

  Reassurance有“安慰、放心”的意思,“戰略性保障”第一個層面的意思是戰略安撫。史坦伯格在演講中強調“我們已準備好歡迎中國作為一個繁榮昌盛的大國的“arrival”(到來)”,這是戰略安撫。同樣,奧巴馬總統14日在日本訪問期間發表亞洲政策演說時表示:“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並歡迎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戰略安撫。美國看到了中國的發展不可阻擋,中國的戰略走向對美國的利益及霸權有顯著的影響。10月下旬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撰文說,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作出這樣的預言——“美國的未來更多是由我們對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的立場而非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的立場所決定”。在他預言100多年後,美國領導人再次認為,跨太平洋關係將決定美國的未來。所以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雙邊關係比中美關係更加重要,中美關係也會幫助塑造21世紀的大國關係。再加上中美價值觀、意識形態、制度的不同以及美國過去總是不斷地關注中國的人權、少數民族和宗教自由問題,中國則總是認為美國意在削弱中國並不斷強調這些是自己的核心利益,這些都是美國需要對中國不斷戰略安撫的原因所在。

  “戰略性保障”第二個層面是戰略互信。戰略安撫只是第一步,通過戰略安撫達到戰略互信。史坦伯格在演講中表示“戰略性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持續對話得到實現。”為了減少分歧,美國政府不斷提升中美對話層級,僅中美元首在過去12個月里,胡錦濤主席已與奧巴馬總統在倫敦、紐約2次正式會晤,4次共同出席國際會議,並通過5次電話。再到從年初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訪華,及五六月美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克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財長蓋特納等訪華,再到7月中旬奧巴馬政府兩位華裔部長聯袂訪華,外加6月下旬恢復的中美副部長級防務戰略對話,以及10月底舉行的第20屆中美商貿聯委會,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國政府、國會、軍方等幾乎所有涉華高層都來過中國。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吳邦國成為近20年來首位訪美的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國務委員戴秉國率團赴美出席首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不久前訪問美國。而在此次奧巴馬首次亞洲之行的4個國家中,中國是奧巴馬訪問時間最長的一站。他將停留4天3夜,足見奧巴馬對中國的重視,而且他更是首位就職第一年內訪華的美國總統。由於中美互信的加強,中美關係“磨合期”的縮短,帶動了兩國各領域合作進入“快車道”。通過增強兩國戰略互信,為今後中美關係的發展確定一個相對穩定、積極的架構。

  而“戰略性保障”最終的意義在於中美戰略合作。中國不止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還是它的最大債權人。更何況,中國經濟規模2007年已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現在中國進出口總量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2007年已躍居世界第一。對這樣一個國家的忽視就是對自己利益的忽視,對這樣一個國家視而不見就是戰略上無知。史坦伯格在演講中明確無誤地表示,戰略性保障取決於一項關鍵的相互約定,或許也是一個不言而喻的條件:“中國的發展及其在全球日益增長的作用將不以其他人的安全和福祉為代價。……中國同其他任何國家一樣,有權保障自身安全,但其實力和行動也要求增強自身的責任。”奧巴馬總統也在亞洲之行前的專訪中指出:“我們(中美)是為市場和顧客競爭,兩國在國際規章下並行不悖。同時,中美雙方也鼓勵對世界作出負責任的行為。”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奧巴馬訪華前夕,先是美國商務部公布對華油井管加征高額反傾銷稅的初步裁決,後有中國商務部對美國部分汽車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的立案調查公告。而據統計,僅今年1至9月,美國就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4起,涉案總額達58.4億美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美既要競爭又合作。事實上,美國不僅在貿易上與中國競爭,而且也與它的傳統盟國歐洲及日本經常發動貿易戰,但這種競爭並不妨礙美國與其盟國的友好與合作。

  這樣,繞了大半天,終於明白美國定位中美關係是經濟上的競爭對手,全球事務上的合作夥伴,美國需要的是中國進一步地承擔全球責任,比如,聯合國將於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全球氣候變化大會,希望在立即減少碳排放問題上達成實質性的全球合作新契約。哥本哈根大會成功與否,關鍵之一是美國的態度。而美國的態度是,如果中國不能明確承諾實施總量減排,則美國不能單獨承擔責任。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9月22日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他在大會講話中提出了“碳排放強度”概念,引起廣泛關注。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在聯合國論壇上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演講,迄今還是第一次。國際輿論為之叫好,認為這是中國提出的新思路。從此可以看出,中國的態度、立場和政策將直接影響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全球合作,中國之舉足輕重,毋庸置疑。更進一步地,美國期待的是實現中美在全球問題上的戰略合作,以及共同對付全球種種不可知的動蕩與挑戰,但中美關係究竟能否前進到這種高度,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