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以超級城市圈看待兩個三角洲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09-11-18 17:15:29  


長三角在金融海嘯前的表現,值得深入研究。
  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電/從經濟數據看,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兩個“經濟三角洲”(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衝擊是非常不同的,這也讓人萌發興趣來研究兩個“三角”的內在差異以及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陸銘文章表示,兩者面臨的共同挑戰,主要是對區域發展的遠景規劃還不是非常清晰,對兩個“三角”各自的定位還不甚準確。首先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口的布局。從世界各國的發展可以得出幾條規律性的經驗。第一就是大的發達國家一定有一個人口可以稱之為國際大都市的龍頭型城市,比如東京、紐約或倫敦。要想成為一個世界一流的國家一定要有一個稱得上世界一流的城市,而這個世界一流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口的規模達到一定的數量。比如說東京都,在面積只是上海三分之一的情況下,人口已經達到1200萬,而上海面積是東京三倍之多,常住人口不過1900萬。第二,根據世界銀行的結論,越發達的國家,經濟集聚的程度越高。以日本為例,50%以上的人口就居住在日本的三大都市圈內,而整個日本10%的人口就居住在東京都。而以東京都為中心的東京圈,其人口規模達到3500萬,日本的總人口也不過1.3億,也就是說,以東京都為中心的東京圈人口總量占據了日本總人口的1/4多。

  文章稱,中國還沒有想清楚的是區域間的城市人口和土地的規劃,這就造成人們總認為中國的大城市太大了,很多人仍然持有促進中小城鎮發展、限制大城市發展的政策思路。於是,通過戶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動仍然被認為是必須的,同時,東部的一些中小城市遇到發展規劃中的困惑,根據它們產業增長和就業增長的速度,其人口規模必然是要快速增長的,但是它們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用地指標卻往往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會極大影響兩個“三角”的長期發展。如果比照國際經驗,我們不妨做幾點大膽的預測,就是未來中國50%的人口將會集中到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環渤海這三大地區,即在中國人口峰值為16億的條件下,有8億人口集中於這三大地區,而從平均意義上看,就是每個都市圈基本居住2-3億人口。而對照日本的經驗,如果說中國的每個都市圈都在人口規模上相當於日本的話,10%的人口將劃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那麼也就是說這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人口規模,保守估計也要有2000萬左右。如果沒有核心大城市的帶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那些知識密集型的對信息交流與創意要求比較高的行業,如金融、信息、現代教育、設計以及文化產業等都發展不起來的。

  在兩個“三角”所面臨的問題方面,長三角地區所需考慮的是,上海究竟應該多大?以及跟上海地區相聯繫的周邊城市的規模應該多大?比如說,如果南京相當於“首爾”,那麼上海就應該是“東京”。而對珠三角來講,如果也需要一個類似於東京的核心城市,那麼這個“東京”應該是誰?是香港加深圳是“東京”呢?還是廣州、佛山加中山?這是個很需要考慮的問題。

  再轉回看上海最近在討論的一個話題,即獨生子女政策。好多年來,上海的戶籍人口增長率一直是負的,因此有人提出要鼓勵大家生育。而這個建議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上海不是像歐美那樣的獨立國家,如果是個獨立國家,面對人口負增長,可以將國界封牢,鼓勵生育。而對於上海來講,最聰明的做法就是放開戶籍。而首先要解決戶籍問題的,就是留滬工作的大學生,因為留下來工作的大學生普遍年輕,可以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且將大學畢業生編入上海戶籍,直接有利於上海市當下與未來人口素質的提高。再接下去,就要論及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實際上,上海未來發展的趨勢,要改革高等教育體制,外地學生的比重要提高,戶籍政策要放開,於是人才就集聚了,產業也升級了,人口老齡化也緩解了,社會保障赤字問題必將得到緩解。

  第二點是中國目前的投資率。可以說中國高漲的投資率同國內的儲蓄率是密切相關的。只要國人的儲蓄習慣與行為在短期內不改變,那麼投資必然是高的。只要儲蓄高,投資高,而消費相對不足,就必然決定中國的經濟是依靠出口的外向型經濟。從這個角度看,認為通過人民幣升值來化解中國目前國際貿易失衡的想法是不甚正確的。實證研究表明,通過匯率調整來化解貿易失衡效果並不大,就算有效果,也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在產能過剩的基本背景下,一旦出口下降,消費短期內又無大的起色,則必然導致增長率的下降。決定中國消費增長比較慢,而儲蓄率比較高的基本上是中長期因素,不是短期能夠迅速調整的。當然,不是說中國不要調整,我只是說,這個調整是漸進的,持續的,而不能違反規律地硬調整。

  最後再來看兩個“三角”的比較問題。長三角在本輪經濟發展與應對本次經濟危機衝擊方面確實有許多值得珠三角學習的地方。相對來講,長三角在社會保障、農民工待遇等方面做得要比珠三角好,所以前段時間才出現大量農民工從珠三角向長三角轉移的現象。那麼珠三角地區的轉型則需要提高勞動保障的方式來推進轉型。需要認識到,不是說簡單地把土地騰出來就能夠使企業實現轉型,只要要素價格不變,企業實現轉型的意願就不會高。因此,珠三角的升級不能太急於求成。

  文章指出,在整個中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路徑上,要認識到珠三角與長三角之間存在差異。長三角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素質、市場廣闊程度等方面相對珠三角是具備優勢的。從這個角度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路徑應該是明確的,即堅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做好農民工的社會勞動保障。再繼續往下,就要做好基礎教育、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以及高等教育和研發,讓產業升級在人口素質逐步提高的過程中實現。在人口素質未能提高的條件下,產業升級操之過急,一方面不利於增加就業,一方面則會導致“技工荒”的結構性問題,這一點,已經在珠三角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