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兩岸之間的政治幾何學

http://www.CRNTT.com   2009-11-30 11:52:44  


兩岸經貿互動強化會遏阻台獨,當然會受到一些政客的抵抗。
  中評社台北11月30日訊/“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兩岸之間的政治幾何學”,文章內容如下:
 
  兩岸是非已經夠多了,我怎麼吃飽沒事幹,又提出一個“政治幾何學”的名詞呢?讀者繼續讀下去,就知道我所言非虛:兩岸政治角力之中,確實也有平面幾何。

        民主極限 就是“實質獨立”

  有一位台灣政壇獨派大老,被問起他對台灣統獨走向的意見時,做出以下的智慧發言。他說,台灣面對兩條軸線,其一是民主/獨裁軸線,其二是統一/獨立軸線。許多人都糾纏在統獨爭辯中難以脫身,但他卻只想用力推台灣民主。一旦台灣沿民主軸線往下推,究其極限,那台灣就一定是“獨立”的。

  為什麼民主推到極限就一定是獨立呢?此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假若台灣的“總統”是民選的、縣市長是民選的、“國會”議員是民選的、法律是民選“立委”代議的,一切的一切都由這塊土地的人民直接或間接決定,那麼台灣不是獨立,又是什麼?

  在台灣解嚴之後二十餘年,確實我們的民主軸線已經走得相當前衛,縱使有若干民粹偏執與媒體立場的扭曲,但不必諱言,台灣民主已經成熟到“不可逆”的境界,不太可能再走回頭路了。

           經貿互動 減少翻臉空間

  既然台灣已經如此“獨立”,為什麼ECFA、兩岸金融MOU等議題,民間還是有這麼大爭議呢?一位財經學界大老則提出另外一套平面幾何論述。他說,台灣民主軸線已然次要,不需再做考慮,但我們現在還是面對兩條軸線,其一仍是統獨軸線,其二則是“兩岸經貿密切度”這一座向。台灣可以選擇不與對岸經貿互動,也可以選擇強化交流。當兩岸經貿交流愈來愈密切,推到了極限,那麼台灣就很難實踐“法理獨立”。

  這位學界大老強調,難以法理獨立並不表示統一。歐盟元老諸國之間絕對不是統一,但各國之間經貿依存度極大,大到各國很難翻臉絕交。對中國大陸而言,依其民族主義的狂熱與社會氛圍來看,台灣的法理台獨就相當於與對岸翻臉絕交。但是,若兩岸經貿往來密切到一定的程度,那就很難做到政治翻臉。

           態度主張 反映意識形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某些人而言,ECFA簽與不簽的爭議,或許不在於哪些產業受益或受損、抑或哪些勞工需要輔導就業等經濟後果,而在於兩岸經貿軸線動向對於“終極法理獨立”目標的衝擊。對於民本主義者而言,經貿互動是為了生存福祉,“國家”形式只是手段。但是對於“國家”形式目的主義者而言,經貿互動卻是未來實踐終極獨立機會的縮減,當然要奮力抵抗了。

  政治幾何學很有用。在小三通之前,金門人往廈門最短的通路,是坐台灣內部班機到台北松山、換接駁車往桃園、搭“國際班機”到香港、再換中共國內班機飛廈門。這“咫尺天涯”的幾何斷裂,還是靠小三通才能政治銜接。誰說政客不懂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