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中國智造” 面臨黃金十年

http://www.CRNTT.com   2009-12-04 11:40:58  


要努力從“中國製造”過渡到“中國智造”
  中評社北京12月4日訊/11月27日國家統計局網站刊載直屬報社署名記者文章《資產價格上漲風險值得關注》,觀點提及:“正視資產價格上漲風險,應對管理通脹預期,宜未雨綢繆以防患於未然,為此須在政策安排上早作考慮。”此文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觸發市場對於宏觀經濟政策轉向的憂慮。上海證券報發表姜韌文章表示,事實上在全球經濟復甦拐點確立前,宏觀經濟政策轉向概率極低,投資者不必杞人憂天,但是隨著輸入型通脹壓力的增大,明年資產價格上漲誘發經濟滯脹壓力確實在遞增,而20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曾在能源危機之後步入滯脹期,極其類似目前全球經濟形勢,值得投資者借鑒。

  文章稱,1973年處於冷戰時期,能源危機對西方經濟的打擊並不遜於現在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打擊,例如:高度依賴能源輸入的日本經濟可謂是滅頂之災,輸入型通脹壓力幾乎就是致命的。在能源危機爆發之前,當時世界也因美元購買力貶值因素出現預期西德馬克、日元等貨幣升值的貨幣投機現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開始持續攀升,形勢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全球經濟景象,1965-1973年日經225指數從1020點漲至5350點,表現十分接近2007年之前的A股牛市。能源危機爆發後,輸入型通脹對日本經濟的壓力集中迸發,1973年起日本央行大幅提高“兩率”回收流動性遏制通脹,導致日經225指數當年出現暴跌。

  能源危機之後國際油價的驟起驟降令通脹成為數字遊戲,1976-1980年期間西方經濟因國際油價的頻繁漲跌步入一段滯脹期,美股也因此陷入牛皮上粘市,道指長年在700-1000點區間盤整,直至1982年道指才再度突破千點邁上萬點征途,但1974-1981年日經225指數卻從3350點漲至8000點,隨後1981-1982年日經225指數回落至6000點,最後1982-1989年日經225指數從6000點登頂至38900點。

  文章最後表示,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和股市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是人口紅利和日本製造,能源危機前的6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的代價也是環境問題,但借奧運會和世博會舉辦的契機,日本經濟在能源危機前即規劃轉型,而能源危機的爆發促使日本經濟在70年代加速轉型,令日本製造從70年代起真正崛起。未來十年中國正處於人口紅利的黃金期,而中國製造也處於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關鍵期,因此當年日本經濟在滯脹期崛起的經驗值得借鑒。而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和2007年美國次級債危機的真正教訓在於需提前規劃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人口紅利窗口關閉是在2033年,因此本世紀20年代將是戰略規劃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