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永續ECFA 利益分流弱勢

http://www.CRNTT.com   2009-12-13 09:42:47  


ECFA對台灣明顯利大於弊
  中評社台北12月13日訊/“在新的全球貿易理念中,永續才是真正值得追尋的目標。如何永續?得讓各方經濟體共同成長。不是靠市場,而必須透過人為的誘因引導,目的在於讓資本狂注於市場熱點時,分流帶領市場弱勢區。ECFA若能提供永續的、共享的成長配套政策,方能安定基層人民的恐懼。”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辛翠玲今天在《聯合報》登出文章“永續ECFA 利益分流弱勢”,文章內容如下: 
 
  隨著雙英辯論的新聞熱度,ECFA又引起高度討論。在府院皆表將全力與社會各界說明ECFA之時,或許該先細思,ECFA的問題何在?事實上,關鍵不在有無說明,而在於有無溝通到重點。而對有疑慮者而言,ECFA的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到底這東西帶來的經濟與政治得失是什麼?小自個人,大至“國家”,會不會在ECFA中滅頂?

    府院又該如何釋疑呢?

  ‧辯稱民進黨開放進口的大陸產品才真的多嗎?非也。今天是國民黨執政,大家要看的是,國民黨怎麼處理未來。

  ‧辯稱不要鎖國,大膽藉大陸市場崛起嗎?不對。在貧富不均、民智已開的今天,大家也已體會,郭台銘與嚴凱泰的獲利,不等同你我的工作收入保障。

  ‧又說,ECFA是經濟問題,不是政治問題嗎?還是錯。所有的人都知道,兩岸政經關係的脈絡是如何相互糾纏。

  ‧或說,ECFA只是個架構,況且還有“早期收穫”條款,確保利益回收?仍是錯。正因為只有架構,沒人保證,未來如何發展;縱有早期收穫,後續是否還有收成?

  質疑ECFA,不代表反對大陸與進行經貿協商,而是對於ECFA感覺不安與不信任;不信任政府的執政能力,不信任執政黨所代表的特定階級利益,不信任執政黨在兩岸交流間的尊卑取捨。因不信任而不安,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面向。這樣的不安不會因為政府高層是否“使用更草根的語言”、“透過地方廣播電台”等技術性操作就能化解;如何做呢?

  在感性的層面上,需透過傳媒與實際作法,傳遞出足夠、清晰的訊息,讓民眾看到,執政黨不是兩岸商機的奉承者。舉凡大陸採購團來訪、重要人士來台等,接待之黨、官方,如何在禮數、利益與台灣尊嚴表達之間拿捏得宜是該琢磨的。諷者或謂,台灣自尊如此薄弱?是的。我們必須承認,無關統獨,今日台灣社會面對兩岸的消長,自尊心確薄弱,所以更需細膩以待。感性層面,以感性化解。即將來臨的第四次江陳會,是一個立即可以實驗的習題。

  而在理性層面,執政者則需有更高遠的思維。台灣當然要與國際市場、大陸市場連結,然而,政府在打開市場大門的同時,需知過去十數年來,國際政經學界對於新自由主義市場的開放理念,已有許多的反思。各種實例顯示,開放的市場所帶來的效益並不會自動溢出到各角落,而雨露均沾;相反的,市場的最大獲利,呈現出利益集中與對於人力在內的生產元素剝削。這種獲利的代價是不安定的社會。

  在新的全球貿易理念中,永續才是真正值得追尋的目標。如何永續?得讓各方經濟體共同成長。不是靠市場,而必須透過人為的誘因引導,目的在於讓資本狂注於市場熱點時,分流帶領市場弱勢區。ECFA若能提供永續的、共享的成長配套政策,方能安定基層人民的恐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