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紀欣:澳門回歸十週年 一國兩制與台灣

http://www.CRNTT.com   2009-12-20 00:45:32  


澳門回歸十年,社會有顯著的進步,“一國兩制”在澳門成功實踐。新華社圖
  中評社台北12月20日電(作者 紀欣)1999年12月20日,江澤民主席在澳門回歸的儀式上說:“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的實踐,已經並將繼續為我們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中國政府和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早日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該話等於昭告天下,澳門回歸後,台灣就變成中國完全統一的唯一剩餘議題。在此澳門回歸屆滿十年之際,吾人應針對兩岸新的形勢,再度探討“一國兩制”在台灣實踐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李登輝、陳水扁污衊“一國兩制”將使台灣被“矮化、地方化”,顯然是拒絕承認“兩岸同屬一中”。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卻堅持“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台灣與海外學者則紛紛提議,以邦聯、國協、一中屋頂、歐盟或聯邦模式來解決兩岸問題,就是不提“一國兩制”。本文以下試著回應各方批判,且對“兩制”內涵提出粗淺意見,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討論。 

  一、“一國兩制”vs.“維持現狀” 

  馬英九為澄清亞洲版《華爾街日報》12月14日刊出之專訪中的“統一看未來十年兩岸發展”是誤報,15日接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重申其兩岸政策是“不獨不統不武”與維持現狀。楊力宇會後還轉述,他問馬英九維持現狀是否就是“維持台灣實質獨立現狀”,馬並未否認。(《聯合報》12/16/2009)此事件再次證實,馬英九在兩岸方面的發言,每一次都是“進一步退三步”。2005年底馬英九主動對《新聞週刊國際版》說“統一是國民黨的終極目標”,但見綠營批評,立即於隔年2月登報表示“尊重台獨選項”。馬英九這種前後不一、搖擺不定的態度,暴露出其缺乏中心思想及抗壓力,結果是想討好天下人卻總是得罪天下人。
 
  誠如《聯合報》12月16日〈短評〉所言,“兩岸目前的主要課題是‘現狀難以維持’”。無人不知,“現狀”本身不斷在改變,“維持現狀”聽起來中性,卻只是一個模糊的選擇,更顯示出人們對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感。過去20年李扁曾拿“維持現狀”當作罩門,公然袒護與縱容台獨勢力,排斥與打擊統一力量,使“台灣主體論”成為主流民意。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若只想在經濟上得利,在政治上堅不妥協,那“維持現狀”不也成了“以拖待變”、“拒統”的藉口!另外,近來海內外政論家皆認定,經過扁案,以及中美實力接近與兩國關係改善,台獨勢力已一蹶不振,不可能再興風作亂。筆者不敢如是樂觀。且不說政黨輪替恐將是台灣的常態,扁自誇他“把藍營綠化了”,難道沒有一點道理?如馬英九確想“維持台灣實質獨立現狀”,那又與林濁水的“穩健台獨”有何差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