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拆除養老保險的隱形壁壘

http://www.CRNTT.com   2009-12-24 10:34:27  


新政策如何在實操上打破地域鴻溝,實現“全國一盤棋”,難度不容小覷
  中評社北京12月24日訊/《廣州日報》今天刊登評論員徐鋒的文章“拆除養老保險的隱形壁壘”,作者表示,“單靠各地財政的自覺與合作還不夠;比較可行的是,盡早建立和充實國家一級的養老保險調劑金,以此來打破地域壁壘,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高效統籌。”文章內容如下:

  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明年元旦起施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所有人員,其基本養老保險關係可在跨省就業時隨同轉移,並在轉移個人賬戶儲存額的同時,還可轉移部分單位繳費。

  這則新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其意義,就在於它與此前從中央到地方試行的一系列社會保障改革舉措一起,組成了一江東流的奔浪,而前方,指向的是一個更寬鬆更人性的勞動者“自由王國”。從人的權利來說,遷徙自由是一項基本公民權,而割據式養老保障的現實經濟格局卻設下無奈碰壁。推進養老保障在全國的無縫連接,將為公民的遷徙自由提供物質根基。而從市場經濟的內在需求看,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當養老保障成為很多人的心頭顧慮時,它不啻於為勞動力流動設置了一個隱形鐵網。新辦法的意圖,就是要剪開這張鐵網。

  此番國務院出台養老保險跨省轉移辦法,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這兩年很多地方出現農民工退保現象,僅深圳一地,2007年退保人數就達80多萬,達到全市參保人的近1/5。另據調查,超過八成農民工表示不願意購買養老保險。一項為農民工量身訂制的福利,為何得不到認同?原因很簡單——不划算。現有的養老金跨省轉移不僅手續煩瑣、費時費力;更不合理的是,根據現行政策,企業為農民工代繳部分只能留在原地,而進城打工的農民,大多終將葉落歸根,如果購買養老保險只是一種變相的“存款”,誰還願意去費那個周折?

  而從政府的角度,老齡化社會即將到來,如果沒有完善的養老體系,大面積的公民養老及老年人生計難題,最終還是要由政府來承擔壓力。這種壓力,主要就是資金缺口的壓力。所以,應對這一問題宜早不宜遲。而其關鍵,就在於盡快降低養老保險的購買成本或風險,激發公民投保的積極性,統籌社會力量,形成養老資金的大水庫。如果說,此前的省內流轉,是打開了各地市之間勞動力流動的隱形閘門;那麼,養老保險的跨省轉移,則讓一個個小池塘匯成一個大池塘。眾所周知,池塘越大,“抗旱”能力自然越強。

  但我們尚不可過於樂觀,因為障礙無處不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如何跨省順暢“轉移”?既有的養老保險之所以遭遇“退保潮”尷尬,就在於企業代繳部分只能留在現就業地,而新就業地或農民工老家又不願當“冤大頭”,平白無故承擔加上企業繳納的那部分錢計算出來的退休金。這樣一來,養老保險難免成為帶不走、挪不動的“地方糧票”。在條塊分割思維根深蒂固的背景下,新政策如何在實操上打破地域鴻溝,實現“全國一盤棋”,難度不容小覷。單靠各地財政的自覺與合作還不夠;比較可行的是,以各省養老保險基金為大盤子,盡早建立和充實國家一級的養老保險調劑金,以此來打破地域壁壘,在全國範圍內真正實現高效統籌。

  繼續大膽暢想,我們還希望,隨著社會的發展,將來除了養老保險可以隨身帶之外,醫療保險甚至戶籍等等,也能真正伴隨公民個人的行蹤。那一天,“行者無疆”的詩意生存狀態才算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