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全球經濟格局變遷中的“中國式併購”

http://www.CRNTT.com   2010-01-07 08:42:58  


  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相對於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外資併購及其引發的“斬首行動”、“產業安全”等爭議,金融危機以來發生於不斷變革的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全球併購,“中國元素”變得格外引人矚目。率先走出危機的中國經濟,正通過產業的併購整合在不斷聚集和逐步釋放出巨大能量,並正在對全球新的經濟格局乃至新一輪的全球政經秩序重構產生關鍵性影響。

  中國經濟周刊發表北京交通大學中國企業兼並重組研究中心主任張秋生文章稱,回顧這一年的併購案例,如果說中國鋁業進一步入資力拓的失敗案例代表了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源產業整合中遭遇的挫折,那麼,其它諸如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則更多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案例。這些收購的共有特點包括:更多發生在能源資源領域,牽涉的併購資金數額巨大,併購的主角是處於融資優勢或者被稱為“融資軟約束”的中央或者地方國有企業。

  頗具代表性的案例包括:2009年8月份,中石化以72.4億美元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的全部股份;中石油則對位於利比亞、哈薩克斯坦、新加坡、伊朗、安哥拉的石油資產或者石油公司的股份進行了收購;而同為能源企業但在中國煤炭產業並非絕對龍頭的兗州煤業,耗資31億美元全資收購澳大利亞電煤廠商費利克斯能源公司(Felix Resources);中國五礦,出資13.86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企業OZ礦業公司的主要資產;作為商貿企業的中化集團,收購Emerald Energy,亦加入國際巨型跨國併購的行列。

  除此以外,再看這樣一組併購案例:騰中試圖收購悍馬;吉利併購沃爾沃,並於2009年6月成功收購澳大利亞汽車自動變速器公司DSI;7月,地處中國浙江省台州市的傑克控股集團通過其下屬全資子公司在老牌的工業中心德國成功收購Bullmer(奔馬)和Topcut(拓卡)兩家知名企業的品牌、技術、有效存貨及人力資源,並新成立了Topcut-bullmer(拓卡奔馬)公司。
  
  文章表示,中國企業對外國企業的收購,可以看作是它們經過國內產業併購整合聚集起來的能量在國際市場的釋放,而不斷強化的中國企業的境內併購重組,則完全可以合理地預計為中國企業不斷的能量釋放提供了不竭的源泉。無論是競爭性產業或者非競爭產業,幾乎每一個行業都在發生著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整合之路,沿著完全競爭、壟斷競爭或競爭性壟斷以及追求壟斷和反壟斷的市場結構演進規律進行。

  而且,中國企業併購整合引發的全球產業新格局還只是剛剛開始,其長期意義將至少延伸數十年,即在全球以經濟為引擎、以文化為支撐,建立起新的國際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新秩序的過程。

  文章分析,在本輪國際產業併購中,為什麼是更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成為主角呢?

  首先來自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沒有市場經濟制度,就沒有以併購重組為主要形式的要素綜合交易這種資源配置手段。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企業在改革與發展中逐步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接軌,學習市場交易規則、管理方法和政府管制體系。

  其次,它來自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施,以國家權利的手段首先集中了社會資源再配置給國有企業,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遇到了種種困難甚至犯了一些錯誤,儘管截至目前在公司治理效率存在繼續改進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制度使一大批中央國有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在短期內走完了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走完的產業集中過程。

  當然,在中國企業收購外資企業的同時,外資也以併購方式進一步強化在中國的產業布局。公開資料顯示,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一周之內5宗項目成功被外資企業收購。外資股東正以受讓國有股權或回收合資公司股權等方式,加強在華企業的控制。在這一領域的併購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可口可樂併購匯源果汁案中,商務部援引《反壟斷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否決了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果汁的申報請求。對此,更多的觀點認為,該案件能否被看成是外資進入中國競爭性產業,從而試圖形成新的產業布局背景下的失敗前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