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與印度相比誰的經濟增長更可持續?

http://www.CRNTT.com   2010-01-08 08:01:52  


 
  對此問題大致上可以沿著以下兩個方向來加以討論:第一,是居民的消費傾向;第二,是基本的財產制度。前一個問題的著眼點在於文化。儘管印度也地處亞洲,但是它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曾經被英國長期和整體殖民,從而深受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響。結果,就像法裡德.扎卡利亞所描述的那樣,在印度,消費者就是上帝,年輕的印度從業人員不會省吃儉用地攢錢,等到遲暮之年才進行消費。這也就是說,印度人在消費上要比其他亞洲國家的居民來得更加積極和主動。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文化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決定因素,因為文化說到底不過是一種行為在長期中演繹成為被稱之為習慣的東西而已。

  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大部分亞洲國家習慣於儲蓄而不是消費呢?或者倒過來說,又是什麼因素導致印度的國民樂於消費,而不是更加偏好於儲蓄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只能是產權。傳統亞洲大都處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帥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皇權統治之下,居民的財產是不安全的,消費又要收到社會等級秩序的遏制,所以唯一安全的做法就是把財富窖藏起來,避免被政府充公或者清零,在這種情況下,儲蓄不過是對於居民窖藏財富的一種十分不準確的用語。但是,當居民的這種行為逐漸變成一種習慣時,哪怕社會的制度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儲蓄仍將成為大部分亞洲國家居民的一種與文化相聯繫的偏好也就不難理解了。

  然而觀察一下印度,情況就不同了,經過英國的長期殖民後,印度建立起了西方式的財產所有權制度,包括神聖不可侵犯的財產和契約權、獨立的司法系統、以及深入人心的法治,從而使得財產安全,並且未來可預期,這樣,所有具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居民都會傾向於儲蓄,甚至是根據未來的現金流進行貸款消費。正是這樣的產權制度和法治系統,造成了印度高於大部分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亞洲國家的消費水平,使得印度能夠走上依靠內部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國家。

  由上可見,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能否走上依靠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道路,關鍵在於兩點:第一,是經濟發展的階段;第二,是產權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從歷史上看,在經濟起飛階段,由於釋放的產能遠遠超過本國居民的消費能力,因此依靠出口來平衡和出清市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於一個產權制度缺失的國家來說,不要說經濟起飛是不太容易的,即使經濟起飛了,國內的消費支出水平也會低於那些處在同樣發展階段但是卻有良好產權制度的國家。不過,印度居民的消費支出要占到GDP的67%左右實在是偏高了,而這也正是造成印度貿易量偏低,經濟增長的速度慢於大部分曾經依靠外貿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國家的原因所在。

  至此,可得到這樣兩個結論:其一,像東亞那些過度依靠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乃至不可持續性;其二,像印度這樣過度依靠內部需求的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是,為了滿足本國過快的消費增長,以致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用於出口,這不僅會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同時也會減少由貿易所能帶來的就業機會和幹中學機會。所以,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迫切需要的是制度創新,而對於印度來說,則需要控制消費的過快增長,增加資本積累、投資和出口。

  最後,是國際化程度問題。毫無疑問,印度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比中國和許多亞洲國家都要高得多。導致這種差別的原因可以歸結如下:第一,是私有化和市場化的程度;第二,是語言;第三,是人力資本的供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