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新一輪外資併購要防地方賣企衝動

http://www.CRNTT.com   2010-01-08 08:45:01  


凱雷集團并購徐工集團曾引發軒然大波。
  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決定擴大開放領域,鼓勵外資以併購方式參與內地企業改組改造和兼並重組,並將擴寬外資境內融資渠道。在金融危機還未消散的背景下,如何來看待這一引資新政策呢?

  每日經濟新聞刊登時評人鄧聿文文章分析,從銀行的儲蓄看,中國目前總體上處於資金過剩,所以,此番鼓勵外資併購,肯定不是衝著資金而去。目的可能有兩個:一是借此向外界清晰地傳達中國政府奉行開放政策不會因危機而改變,以此和那些借危機搞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相區隔;二是借併購進一步推動中國企業完善治理結構,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近年來,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些有實力的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到海外收購,但由於缺乏經驗,包括對國際市場的併購規則不熟悉,交了不少學費;另外,雖然“中國製造”為世界消費者提供了物美價廉的消費品,但畢竟我們在國際市場能夠叫得響的品牌數量有限,大量的產品不過是來料加工或者貼牌生產,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而跨國公司儘管在危機中受了傷,但畢竟有比較成熟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如果它們還有能力進行對華投資,那麼,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內地企業提高技術和研發能力,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都是有幫助的。此外,雖然中國總體上處於資金過剩狀態,但在局部地區和行業,也呈現出結構性資金短缺,像中國政府意圖引導外資重點投向的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以及中國西部地區,這些產業不僅需要技術先進,而且其資金需求量也比較。

  從併購方式本身來看,相對於過去大量採用綠地投資方式需要大量土地建廠房,併購重組的特點是很少需要擴大土地,只要對現有廠房進行改造,進行管理的提升,產品的變化升級,就可達到投資的目的。因此,在目前土地緊張的情況下,外資投資方式的改變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實上,併購重組在中國還有很大的潛力。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07年全球跨國併購達到了16370億美元,跨國併購數量與跨國投資數量比達到了90%。與之對比,2004年至2008年的5年間,中國外資併購境內企業金額還不到70億美元。這表明,中國外資併購的發展還相對滯後。

  文章表示,在看到外資改造中國企業尤其是國企治理結構,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其所帶來的風險和負面效果。畢竟外資是為利而來,因此,只要有可能,外資在實行併購時一般會對行業龍頭企業採取所謂的“斬首”策略,這有近年來的一些教訓為例。在這方面,經過輿論的呼籲,現在人們比較注意。當前要防止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為了追求政績,追求利用外資數量上的突破,爭相擴大優惠政策的事情出現。在新一輪外資併購中,由於央企的實力相對較強,外資參與併購一般也難以得到控股權,所以,它們很可能把重點轉向地方國企。在政府還握有相當的資源配置權力的前提下,一些地方特別是財力相對不足的地方政府和部門,會為了吸引外資,而變相出台優惠政策,放棄嚴格審核,外資也會在談判和博弈的過程中,謀求地方政府的特殊關照,甚至不排除出現“併購腐敗”的情況。

  因此,為使外資併購的負面效應降到最小,特別是遏制地方政府出於政績和財政收入需要而萌生的賣企衝動,必須建立和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其次,在產業層次上,明確外資併購的範圍和重點,對那些關係到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行業或企業,原則上不允許外資進入,最近內地食用油、部分城市自來水漲價,就與相關企業被外資掌控有關;而在一般競爭性領域,則放開管制,鼓勵外資參與企業改組、改制。第三,從企業層面講,企業尤其是國企在參加外資併購時必須確定併購目標和策略。此外,國家還應加快國企產權制度改革,解決產權缺位問題。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將加深。在這一過程中,不要怕外資的併購重組,但為了實現併購雙贏,有必要對外資併購進行有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