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抓住歷史契機 終結黨產

http://www.CRNTT.com   2010-01-22 10:51:32  


國民黨黨產最終處理方案出爐。2009年12月30日秘書長金溥聰表示,中投公司將在6月底前開始公開標售,未來黨轉型為選舉機器,並精簡成以組織為主、文宣為輔。
  中評社台北1月22日訊/“二十年來,從輿論界到學術界,從‘國會’殿堂到司法訴訟、再到社會運動,基於追求社會公義,實踐真正民主政治,落實公平政黨競爭,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男女老幼的有志之士,共同譜下當代史上罕見的追討黨產壯麗詩篇。現在,黨產已日薄西山,並接近歷史性終結的時刻,馬英九實有責任、更應抓住歷史機遇”《中國時報》今天登出“監察委員”黃煌雄的文章“抓住歷史契機 終結黨產”,對此議題提出看法。文章內容如下:
 
  去年,馬英九於二度擔任黨主席的就職演說時表示,將於年底前提出“黨產處理最後方案”;同年十二月三十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黨營事業最終處理方案”。明年將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因此,今年若能成為黨國體制最後幽靈──黨產的終結年,並讓“黨產”從“中華民國”政治議題上永遠消失,將是馬英九以“總統”身分送給“中華民國”一百歲的最佳賀禮。 

  在國民黨黨史上,李登輝是第一位嘗試將龐大且晦暗不明的國民黨黨產公開化的黨主席;當時他兼任“總統”與黨主席,順勢將黨產與政治、黨產與選舉緊密連結,留下許多不符合民主政治常軌的運作;他也將黨產與“國家”資源、黨產與事業經營進行許多扭曲的使用。一九九六年,李登輝經由國發會,取得民進黨同意、新黨簽字,達成“四不”:“黨營事業不得從事壟斷性事業之經營,不得承接公共工程,不得參與政府採購之招標,不得赴大陸投資”。這是李登輝對黨產所持的最後態度,然而,“四不”後來卻為時勢浪潮所瓦解。 

  二○○○年,連戰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後,因應民進黨對黨產的追討與批判,首度提出政黨停止營利事業活動並交付信託的主張;由於李登輝曾說過:“國民黨沒有黨營事業,要如何發展?”在當時來講,連戰這項主張可稱為一個跨步。他擔任黨主席後,面對我所主查的“監察院”黨產調查報告所帶來的壓力,約一年半後,正式表示將以“高道德”標準,將黨產“回贈”給“原捐贈單位”,或“主動捐贈”,或“依有關規定處理”。 

  馬英九首度擔任黨主席期間,曾將象徵威權、已使用數十年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從“總統府”對面的大樓遷移到現今八德路;他是國民黨歷任黨主席中第一位以“願意坦然面對、虛心自我檢討”的心情,提出“黨產總說明”;並承諾於二○○八年年底前,將黨產處理完畢。 

  在馬英九當選“總統”、辭去黨主席一職後,逾一年多時間中,並未實現這項承諾。因此,當他二度就任黨主席,要面臨的不僅是提出“黨產處理最終方案”,更要明確提出何時是“黨產處理最後期限”。同時,國民黨通過的“黨營事業最終處理方案”無法涵蓋“黨產處理最後方案”,因為“黨產”內涵較“黨營事業”廣泛,即使目前處理黨產的核心工作是優先處理中投的“黨營事業”。 

  二十年來,從輿論界到學術界,從“國會”殿堂到司法訴訟、再到社會運動,基於追求社會公義,實踐真正民主政治,落實公平政黨競爭,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男女老幼的有志之士,共同譜下當代史上罕見的追討黨產壯麗詩篇。現在,黨產已日薄西山,並接近歷史性終結的時刻,馬英九實有責任、更應抓住歷史機遇,努力做好三件事情: 

  首先,由於黨產仍具有“魔戒”般的誘惑性,馬英九必須展現果敢的意志,才能抗拒內部壓力與惰性,有效的成為黨產終結者。 

  其次,由於馬英九的承諾已延遲一年多,加上國民黨近來在選舉結果上經歷一連串挫折,黨產處理絕不能再拖泥帶水。最遲一年內,或用更短的時間,將中投和“監察院”有關黨產調查報告尚未處理好的部分,全部處理完畢。如此方能展現解決黨產問題的誠意,以及改革的力度與決心。 

  在追討黨產歷程中,最深入人心的口號,便是“還財於民”。馬英九在終結黨產之際,除了要為退休黨工人員保留合理退休金,為表現基本格局,剩餘黨產實應捐做公益,且捐助比例不宜“太小兒科”,以稍稍安慰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