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推倒新建小學只能是城市的悲哀

http://www.CRNTT.com   2010-01-27 13:56:45  


 

  作為公共利益的學校教育,就這樣讓位於所謂城市發展的公共決策,在城市發展的道路中,你會發現兩者相遇的悲劇效應與真實肇因竟如此相似。在同是房產拆遷的電視劇《蝸居》中,宋思明以公共利益為名圈下中央商務區,底下幹的卻是土地倒賣的勾當,至於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心的拆遷戶們,這些真正代表著公共利益的民生利益卻永遠在他們的算計之外;而在“史上最短命學校”的現實中,同樣為了圈下那塊“大手筆”的中央商務區,1500萬的納稅人錢財可以瞬間被打水漂,這還不算,一個好好的學校瞬間分崩離析,轉學的轉學,搬遷的搬遷,這其中對孩子的教育影響乃至人力物力耗費又將是幾何?

  當這樣的公共決策只是主政者的自說自話,而沒有民意參與,缺乏公眾監督之時,它就永遠只能淪為政府乃至部門的自我利益。在這樣的決策中,納稅人的錢財可以隨意揮霍,政令可以朝令夕改,權錢利益可以恣意追逐,它批著“城市發展”的皮,行的卻是中飽私囊的實。

  這讓人想到了那個世界聞名釘子戶的故事。美國西雅圖一位108歲的老太太在城市中蝸居40年,當拆遷的鋤頭挖到她那裡時,早已對這座房屋產生情感的老太不願搬離。於是開發商更改了原有的規劃圖紙,商業大樓忍痛留下了老太這一塊地方的空缺,讓老太能繼續居住下去,工程總監甚至還從此照料起了老太的飲食起居。老太去世之後,這座城市商業中傲立的小屋故事則被稱為現實版的“飛屋環游記”。

  這樣的語境置換於福州那所新完工不久的小學,不禁讓人叩問,為何政府寧拆一座投資1500萬的現代化小學,也不願出讓一丁點政府利益,讓這所小學存活下去呢?也許,什麼時候,我們的公共決策者心中能真正懷揣公眾,具備起碼的人文公共情懷時,我們的城市才能真正回歸民心,真正得到發展吧。(作者:李妍)


新聞鏈接一
 
學校“短命”皆因目光“短視”
 
  有聽眾近日向中國之聲反應:福州市台江區內一所投資1500多萬,剛剛全部完工的現代化小學即將面臨拆遷。有網友稱這所使用不到兩年的祥阪小學是史上最短命的學校。(1月26日 中國新聞網)

  初聽這個消息,與大多網友一樣,筆者先是驚訝,然後是憤怒。1500萬元是個什麼概念?按照人均收入1000美元計算,大約相當於2000人不吃不喝幹一年,相當於西部一些貧困縣全年地稅的一半。如此龐大的投入,就白白浪費了,的確讓人扼腕長嘆。

  這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一個百年名校,經過人大代表等各方人士奔走呼籲爭取資金,終於“舊貌換新顔”,隆重的剪彩儀式的還歷歷在目,師生們的笑臉剛剛掛起,就“辛辛苦苦好幾年,一下回到解放前”。這就跟一個餓極之人,被請上餐桌吃“滿漢全席”,正欲動筷,卻被人趕了出來,失望悲觀之情可想而知。師生們被戲弄了一場,公眾在忽悠之後,終於明白“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現實意義了。

  台江區教育局局長道出了學校“短命”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大手筆”的需要。言下之意,是為了當地政府更加宏大、更加壯觀、更加龐大的政績工程需要,因為“閩江北岸中央商務中心”將成為“沿江這個地方是最好的一個中央商務區。市政府的重點工程啊。聽說這個地方會變得非常美麗,福州的品牌,世界之最的一角。”如此具有前景的規劃,肯定令無數領導“心花怒放、心潮澎湃”。

  有人給台江區當局算了一筆GDP增長賬,修學校花1500萬元,加上折遷費再加上新修“商務中心”的投資,就可以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增長。因為按現行GDP計算模式,無論拆修都能讓其實現規模增長。無怪於,有人戲言,政績都是“折騰出來的”,不執政水平如何,會折騰的就是能人。

  “政績崇拜”論下的當政者多有狂熱,“GDP至高論”讓一些人的行為有些瘋狂。不過,這種瘋狂著實令人害怕,因為在“發展”的外衣下,一些地方在實行著“浪費、破壞、建設”的循環,至於是否關係民生、是否涉及浪費、是否求得公眾支持,這些都無關緊要。更為重要的是,拆與不拆公眾其實並無多大主動權,因為在一些決策者看來,支持與反對是不但是態度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再套上“長遠發展”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誰影響本地發展一陣子,就會痛苦一輩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