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需要雙向發力

http://www.CRNTT.com   2010-02-20 08:50:30  


  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關注到一個新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這個群體按照《經濟參考報》的描述,他們大多是在城市社會裡接受的“成人禮”,是面朝城市的一代,無法像老一輩農民工那樣向農村“轉身”。在春運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和那些大學生和年輕白領相比,他們有著同樣青春的面龐、進取奮鬥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夢想。他們主要是80後和90後,總人數大約1個億,占農民工外出打工的60%———在這些描述“新生代農民工”的數字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城市化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生力軍。紅網時評人陳家沛文章指出,解決好這個數量龐大的農民工新生代的問題,對於三農問題的解決,對於新農村建設,對於中國的城鎮化進展,對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文章分析,這群被稱為“城市化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生力軍”要真正融入他們所夢想的城市,真正成為“城市化浪潮中最值得關注的生力軍”,如今卻面臨著諸多的困擾、困惑與困難,有許多道門檻不是那麼輕易就能邁過去:

  首先,婚姻的問題。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公報顯示,2006年外出從業勞動力中,21歲-30歲占36.5%,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這正是新生代農民工婚戀的“黃金時代”,但由於這個群體的多數人職業不理想、收入嚴重偏低、選擇對象上又往往陷於“看不起農村的,攀不上城市的”,於是,許多人本來婚戀的“黃金時代”被演變成了“苦澀年代”;

  其次,身份的問題。新生代既然一心向往著成為城市的一員,就從心理到實際再到法律上都迫切需要解決“城市人”的身份問題。無論是從實際的職業,還是他們所工作與生活的空間來說,他們其實已經是實際上的“城市人”,他們自己自然也將自己看成了“城市的主人”。但問題是,從法定身份上來說,一紙戶籍如“緊箍咒”一樣隨時提醒這個群體:你們仍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而且他們在城市裡“享受”到的種種特殊待遇也一再給他們潑著冷水,使他們成為“非城非鄉”的一群;

  再次,職業問題。要真正融入城市,有一個好的職業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全國總工會2007年組織開展的第六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農民工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其中製造業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職工的31.9%,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占9.4%和9.1%。作為農民工就業“主戰場”的這些職業特點一般都是勞動的強度大,又臟又累的多,而收入卻又很低,往往是城市就業者不屑一顧的職業,這樣的職業所能帶給他們的收入讓他們遠遠無法實現融入城市的夢想所必需打牢的經濟這個特別重要的基礎。這些困擾、困惑與門檻使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顯得異常艱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