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俄國人為什麼懷念斯大林

http://www.CRNTT.com   2010-03-15 14:39:39  


 
  他出身寒微,父親是個鞋匠,母親是農奴的女兒,父母都不識字。在公開場合,斯大林只提過父親一次。他說,作為一個鞋匠,父親不是一個真正的無產者,因為他仍有小資產階級思想。

  之前的3個孩子都夭折了,母親葉卡捷琳娜把她全部的愛和心血給了索索(或索塞羅,斯大林的愛稱)。她是一個標致的紅頭髮女人,因為丈夫像許多格魯吉亞男人那樣把掙來的錢都買酒喝光,她不得不拼命幹活養家糊口。她洗衣服、烤面包,收拾屋子,縫制衣服,讓索索吃飽穿暖,令他體格健壯、精力非凡。

  10歲那年,他差點被父親送到制鞋廠學手藝而不是繼續在神學院上學。鞋匠對孩子的母親咆哮:“你想讓我的兒子當神父?休想!我是個鞋匠,我兒子將來也是個鞋匠!”又過了一年,鞋匠在一次酒後爭執中被人用刀子捅死了。

  自15歲離開家,約瑟夫離格魯吉亞漸遠。他在俄羅斯生活、工作,成了俄羅斯人。葉卡捷琳娜到老也不了解兒子所取得的地位,她曾經搬進克里姆林宮住過一段時間,很快又回到老家格魯吉亞,住回那幢老房子,睡那張很窄的鐵床。孫兒孫女很少跟她來往。她去世前,斯大林去探望,她對兒子說:“真遺憾,你沒當上一個東正教神父!”

  斯大林在一所東正教神學院受教育,頭兩年非常用功,後來因為偷看禁書挨過好幾次處罰。

  他先是被格魯吉亞傳奇故事中的英雄們迷住了,尤其是卡茲別吉描寫的綠林好漢柯巴(無情的人)。青年時代,他管自己叫柯巴•斯大林。

  他喜歡的俄羅斯作家是果戈里、謝德林、契呵夫以及托爾斯泰,他也讀巴爾扎克、雨果、薩克雷的作品,薩克雷的《名利場》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書單里值得一提的還有:達爾文《人類的起源》,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斯賓諾莎《倫理學》,門捷列夫《化學》等。多年以後,斯大林還常常提到它們。

  1928年11月,斯大林接見瞿秋白和張國燾時,眉飛色舞地講述他如何在32歲才得到《資本論》第一册,並在警察環伺的境況下偷讀了那本聖書,接著花了好幾年時間熟讀馬恩著作,才懂得一點馬克思主義。

  第一次讀到圖林(列寧筆名)的一些著作後,他向同學宣布:“我無論如何應當見到他。”1901年前後,他結識了一些有馬克思主義信念並與列寧有聯繫的工人,組成了“第比利斯領導小組”,除了印刷《火星報》,還創辦了格魯吉亞第一份革命報紙《鬥爭報》。

  斯大林深信列寧是一個非凡的人物。1903年底,流放西伯利亞時,他第一次收到列寧的來信,起因是他向僑居國外的好友寫信稱讚列寧及其主張,而朋友將這封信轉給了列寧。

  斯大林開始撰寫一些社論,如《俄國社會民主黨及其當前任務》。他早期的文章和演講都是以東正教禱文的韵體文寫的,這讓工人讀起來很親切;他後期的文風更加樸素和直截了當。他是第一個稱列寧為“山鷹”的人,也是最早使用“列寧思想”這個詞組的人之一。直到去世前,他都稱自己為“列寧的學生”。一些俄國歷史學家試圖證明,斯大林確實是因為共同的理念走到列寧身邊,而非政治投機。

  2009年元月去世的中央黨校薑長斌教授卻在大量鮮為人知的資料中發現了斯大林早期實踐活動中的一些問題,揭示了他早期理論觀點中的許多錯誤。薑長斌指出,斯大林早年即1901-1907年對列寧是很敬重的,儘管他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還吃不透列寧思想的實質。但從1908年開始,斯大林有了一些“理論功底”,再加上革命低潮帶來的困境,使他不像早期那麼敬仰列寧了。革命低潮時期,他表現出孤獨、猶豫動搖、悲觀失望。從1913年初到1917年3月,整整4年,斯大林沒有寫過一篇文章。薑長斌認為,這不是《斯大林全集》年表中因“警察更為嚴密的監視”造成的空白,深層原因是斯大林對列寧的革命理論和實踐曾經發生過動搖。

  列寧非凡的演說才能是公認的。列夫•托洛茨基看重的是列寧的手勢、聲調、音色,斯大林卻被列寧演講中的邏輯吸引,他曾經分析過列寧就農民問題提出的口號“妙在哪里”。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兩年前抵達莫斯科的張國燾是惟一見過他的中共代表。張國燾在列寧學院留學時,有朋友告訴他,現在的莫斯科已今非昔比,斯大林支配著一切,與他抵觸即為異端。列寧在口授的兩封給蘇共十二大的信(也稱“列寧的遺囑”)里,寫了對斯大林很不利的評價,並建議把斯大林從總書記位置上調開,任命另一個“較為耐心、較為謙恭、較為禮貌、較能關心同志而較少任性”的人擔任。但經過高層6人小組的討論,這封信只在小範圍宣讀而繞開了十二次黨代會。斯大林的地位受到威脅,他提交了辭呈。但那些經他仔細挑選出來的中央委員,連同托洛茨基,一致投票不接受他的辭職。之後,他用了將近半年時間跟托洛茨基鬥爭。隨著列寧的逝世,托洛茨基在黨內地位急劇惡化,終於出局。

  成立於20年代初的政治局,到1924年4月,其成員只剩下斯大林一個人。他戰勝了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布哈林,成為一個兩億多人口大國的至高無上者。

  在他向最高權力邁進的過程中,有兩個特點令人印象深刻:克己和鎮靜。他能坐在角落里,抽著煙鬥,一動不動地聽一個激動的人說上一兩個鐘頭,只在提問時打破沉默。(本刊記者李宗陶)


一國社會主義是斯大林模式理論基石

  從年輕時成為一名布爾什維克、一位職業革命家起,斯大林就鑽研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獻身這份事業的過程中,他產生了這樣的信念:他命中注定要領導俄國,他要使俄國安全、強大,他要創造一個新社會——為此作出怎樣的犧牲都不過分。

  圍繞“在一國首先建成社會主義”的理想藍圖,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開展了全國工業化和農村集體化運動,實施了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以及政治清洗運動——凡是反對他或懷疑這個歷史藍圖能夠實現的人都是他的敵人。在這個過程中,斯大林體制逐步形成。

  “一國社會主義”是斯大林模式的理論基石,是在20年代聯共(布)黨內大論戰中提出和確立的。薑長斌教授指出,它作為一種政治口號,對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起過重要作用,也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異乎尋常的沉重代價下得以開展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這套理論體系本身蘊含了一系列原則性的錯誤,決定了蘇聯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歧路,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垮台。他認為,斯大林體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俄國歷史傳統和社會環境的產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