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春晚背後的公民社會文化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0-03-02 11:31:58  


有學者表示,近年來春晚似乎逐漸陷入到嚴重的價值扭曲與過度貪婪的泥潭
  中評社北京3月2日訊/《華商晨報》近日登載資深評論人士單士兵的文章“春晚背後的公民社會文化路徑”,文章表示,“…如果春晚一直缺乏這種坦誠的勇氣,不願正視自身的價值錯位,哪怕在元宵晚會上對這場‘文化年夜飯’給予再多鮮花掌聲,灑上太多香水調料,恐怕也掩不住那股拍鼻的餿味,讓全國公眾再一次大倒胃口。公眾這種對待春晚的姿態,其實就包裹著一種強大的文化博弈精神,而最終的目標,仍舊是為了持續打通那條通往公民社會的文化路徑。”其內容如下:

  春節的鑼鼓漸然隱消,但對春晚這場“文化年夜飯”的批駁聲,幾乎一刻也不曾止息。甚至在今年元宵晚會結束後,春晚節目的獲獎情況還引發公眾又一輪強烈炮轟。

  在一個價值多元的年代,文化當然應該有爭議。而任何文化爭議,都有必要進行理性梳理,來向公眾傳遞正確的思想價值。現在公眾對春晚有太多“年味淡了”的文化失落,更有太多對現代文化的焦慮。說到底,就是因為傳統文化沒能植入現代元素,滿足不了公眾真實的文化需求。

  春晚是中國“年文化”的一種獨特創造,它包裹著一種切合國人心理的強大文化精神。而隨著公民精神的普遍發育,傳統節日在向現代節日轉型的過程中,文化轉型的腳步也必須迅速跟上去,否則就必然會產生嚴重的心理斷裂。然而,長期以來公眾內心訴求的文化路徑在各種複雜力量的博弈之下,顯得十分混沌與模糊。現在通過剖析公眾對待春晚的態度,無疑就是厘清這種文化博弈的最重要切口。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春晚絕對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文化盛宴,不僅可以撫慰億萬公眾的心靈,還可以引領文化潮流———一首歌會在一夜之間流行於大江南北,比如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蔣大為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一件明星的衣飾,可以牽動下一年的時尚潮流,比如費翔的喇叭褲、毛阿敏的高墊肩。可以說,當時的春晚是中國最具傳播性與影響力的文化平台,具有集中引領社會文化的強大功能。這顯然與當時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分不開,在經歷了以“文革”為最高潮的文化毀損與圍剿之後,當時的中國公民普遍需要文化慰藉與精神重建,傳統文化與知識體系也需要得到妥當的傳承與重建,而以春晚如此強大的文化力量介入到當時的文化環境裡,自然可以激發起強勁的文化驅動力。

  30多年改革開放的強大洪流,已經讓今天的中國公民處於一個價值極其多元的時代,公民意識不斷發育,公眾的文化訴求也更加豐富多元。誠如龍應台所說,文化不只是唱歌跳舞,文化是民生,是政治,是經濟,是教育,是外交,是國防。這實際上就賦予了文化與公共生活更為深刻的關係。而公共生活,自然就要涉及到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權利保障的內容。

  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需要通過守望與修復,來梳理與重建起時代最需要的文化體系。這意味著,站在今天的公眾立場審視春晚,必須秉持時代文化理性。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文化,無疑是健康而堅實的,它應該堅持不媚俗、不媚權、獨立創新,而不能過度逐利化;它還必須構建一條通往公民社會的文化道路,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