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政協委員唇槍舌劍與民主監督無關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1:06:49  


 
  不知道自己的代言人是誰、缺乏與他們溝通的渠道,又如何保障各位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是經過充分的“民意”醞釀、修正和充分討論的呢?還是這個小調查,大部分網友呼籲:“希望有定期的代表接待日”、“希望所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公開電子郵件等聯繫辦法”、“希望代表和委員開博並經常更新,與全省人民互動”。

  缺乏與自己的代表委員溝通的渠道,或者乾脆就不知道自己的代表委員是誰的情况,催生了媒體每年必選的“兩會捎話”之類的欄目:上會的記者們將讀者或網友反映的民生問題轉達或是轉交給代表委員。就是因為選民和公眾與代表委員的隔閡,才使得這類“二傳手”欄目雖然毫無新意、也可能收效不大,却總是擠滿了“民意”。

  這其中有代表形成機制的問題,也有各位代表委員履行職責和參政議政能力的問題。在前一個問題尚未進入改革議題的情况下,各位代表委員尤其是基層代表建立與“民意”之間的日常性通道,强化“代言人”的角色和代言質量,才是“民意”進入政治博弈的可行性通道。而我們常常見到的情况是,在“民意”成為時代時髦語彙的情况下,代表委員參加兩會更像是一次“趕考”,只要搭上民意的車,就可以交上一份大致不跑調的考卷。於是,在兩會召開之際,代表委員趕緊開一個實名博客或者微博,仿佛如此就已經與民意互動了;而兩會過後,實名博客就被拋荒,民意亦無處涌流,“民意秀”的嫌疑無可逃脫。

  “民意”只有在兩會這個存在時間、地點局限的舞台上才燦爛一次,這是一種尷尬。而民意只有延伸到兩會之外,延伸到每一位代表委員的日常履職和參政議政之中,才是真正的民主。說起來還是一個涉及代表形成機制的政治常識話題,但改革止步不前,利益表達機制就難以平衡。

  必須尋找突破口。無論是定期的代表接待日制度、代表委員履職能力准入門檻,還是代表形成機制自身。希望“民意”的氣場壓力能倒逼改革,否則,儘管報道形式不斷花樣翻新,但我們終究會被“兩會捎話”、“代表委員微博”帶進審美疲勞。(作者:蔡曉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