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部門互相監督 越多越好

http://www.CRNTT.com   2010-03-10 12:25:24  


圖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訊/每日經濟新聞今日登載評論員葉檀的文章“希望類似‘國寶同志的質疑’越多越好”,文章表示,“希望類似於發改委、央行這樣的重量級經濟部分的質疑越來越多,市場化的企業需要監管,在企業透明度蒙羞、統計數據挑戰常識的情況下,通過官員之間的質疑與釋疑,可以部分解決民眾的信息饑渴。”其內容如下: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先生說到能源價格時,免不了挨板磚,公眾質疑張國寶先生屢屢站在壟斷企業立場說話,但他質疑外匯儲備收入時,卻引發眾多共鳴。看來,部門之間的互相監督是信息透明的好辦法。

  3月7日,張國寶提出疑問,中國有兩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預算報告顯示,去年中央財政外匯經營基金財務收入為682.83億元人民幣。如果中國的外匯有1%的收入,則至少有1400億人民幣的收入,這與預算報告顯示的600多億相差很大。他拋出兩個問題,“這樣的外匯收入太少了,我們的外匯怎麼用的?為什麼收入那麼少?”結論是顯而易見的,1%的收入太少,還不如我們自己用呢。

  兩天後,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就做出了明確回應:張國寶先生說的683億人民幣回報,和外匯儲備的收益完全是兩碼事。權威的解釋應當是由財政部來作,這是財政部報告里的數字。但我可以告訴大家我的理解,這683億人民幣是當年在創立中投公司時,經人大批准,財政部發行了1.55萬億人民幣特別國債,而國寶同志講的683億人民幣,是對1.55萬億人民幣國債每年支付的利息,一年就是683億。因此,它和外匯儲備收益是兩碼事。

  多虧“國寶同志”這一問,公眾得到三個信息:第一,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預算報告顯示,中國財政外匯經營基金財務收入是682.83億元。中投公司不是作為紅利上繳,而是作為利息支付;第二,坐擁3000億美元資金的中投收益到底是多少?應該比683億元多吧?第三,預算案中沒有明確提出中投的成本盈利,連張國寶這樣的重要官員都產生了誤解,更別提摸不著門的非代表、非委員們了。

  從市場取向上來說,成立中投公司進行海外投資是市場化的第一步,也是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戰的開端,可以讓社保基金不至於孤軍奮戰,設立中投公司是正確之舉。與社保基金相比,中投的投資範圍遍及各個領域——國內外股票、債券及另類投資,其中包括對衝基金、私人股本、大宗商品以及房地產,靈活性更強。

  不能因此泯滅張國寶先生質疑的價值。中投要證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必須證明自己的存在比財政部與外管局處置收益更高。市場化的企業如果一直虧本,說明管理者與管理體制有誤,最好的辦法是另擇賢能。市場化不能作為中投的護身符,投資成績才能證明一切。

  中投最艱難的任務是支付利息。財政部為中投進行了隱形擔保。為替中投融資,財政部發行了價值1.55萬億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以向央行購買外匯儲備,其中,6000億元向央行發行,2000億元通過小型債券向社會發行,7500億元特別國債通過其他方式向央行發行。特別國債的票面利息在4.3%~4.69%之間,期限為10年和15年兩種,中投每年的資金成本在5%左右,全年恰為683億。中投董事長樓繼偉曾經說:“按照2000億美元的規模計算,如果按工作日算,平均每個工作日要賺3億元人民幣。”不要以為財政收入真的多了這683億,這只不過是央行、外管局支付的成本中極小的一部分,中投要連本帶利歸還欠債,加上抵銷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每年的收益必須在10%以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