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要平衡國家發展權和社會民生權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14:39:56  


 
  中國目前最大的政治問題,就是國家發展權並沒有轉化成為社會民生權。一些人擔心西方式的權利概念會對中國社會和政治穩定產生負面的影響。不過,實際上,人們對此並不用太過於擔心,因為文化認同的不同,西方式的概念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會太大。在現階段,對大多數中國老百姓來說,主要的問題並不在於是否能夠實現西方人所界定的那些權利,而是能否實現中國社會本身所認同的民生權。人民所高度認同的權利如果不能被實現,或者被剝奪,那麼穩定就會成問題。 

  那麼,什麼是中國社會所認同的權利呢?很簡單,就是民生,就是社會上所說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些權利在幾千年前的儒家經典《禮記》的《禮運篇》里面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了,一直以來被視為是中國人對理想社會的基本要求,直到今天中國社會對這些權利的認同度還是非常高。(應當指出的,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社會穩定本身也是社會所認同的權利。) 

  在實現這些權利方面,中國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不是很理想,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之下。就是說,改革開放使得國家實現了其發展,但社會民生權則停滯不前;較之國家的富裕,人民還是很貧窮。 

  從政策層面來說,也不能說中國政府不重視民生問題。民生問題在很多年里一直是中央政府政策的首要議程,在這方面出台的政策也不少。問題是這些政策執行不力,很多政策仍然停留在紙面。在領導層層面,這些政策是主要議程,但一旦到了官僚和地方政府層面,它們就不再具有重要性,甚至是可以加以忽略的了。今天,中國社會各方面對民生問題已經有了很高的認同感,沒有人會反對民生權政策的重要性。那麼,為什麼這些政策很難執行下去呢?主要是中國並不存在實現社會民生權的政策環境。要實現社會民生權,有很多方面的問題需要考量。 

實現社會民生權需多管齊下 

  首先是要調整政策思路,把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明確區分開來。在中國,長期以來,在GDP主義的主導下,各級政府把所有的政策領域都視為是經濟政策。那些本來是屬於社會政策領域的,如教育、醫療和公共住房等,被視為是僅僅是經濟政策的一部分。實際上,到今天為止,中國還沒有明確確立社會政策領域。正因如此,在各級政府那裡,這些社會領域的GDP功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被凸現出來,而其社會功能(社會成員的民生權)就被忽視。所有這些社會領域都是要求政府和社會的大量投入。但在中國,這些領域多年來一直是政府和企業暴富的領域。很顯然,如果政策思路不調整,社會政策就建立不起來,社會的民生權也無從談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