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滇西鬆山戰役 七千犧牲中國兵無名單

http://www.CRNTT.com   2010-04-01 13:30:33  


陣地遺址
 
  參加戰役的日軍最高指揮官,只是一個少佐(注:相當於少校),而中方陣營中,僅將軍就有數十名,校官更是不計其數。

  守衛鬆山的日軍大約1300人,其中有300多名傷員,沒有空軍,火炮很少;而中方參與戰鬥的部隊先後達到了5萬餘人,多半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士氣高漲,還有著絕對優勢的制空權與火炮。

  日軍將鬆山稱為“中國大陸上最為遙遠的陣地”,他們在陌生的異國他鄉孤軍作戰;而中方動員了數千名當地民工,還有數百輛美式卡車通宵達旦、源源不斷地送來後勤補給。

  可是,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中國軍隊,卻在鬆山上苦戰了近百天,中日雙方的傷亡比率高達6∶1,從軍事學的角度來說,可謂“慘勝”。

  “總結歷史,不能總找些對你有利的東西,那叫哄自己開心”,餘戈說,“我想知道鬆山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中國人會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2004年9月,餘戈第一次來到鬆山。當那些保存十分完好的陣地遺址出現在他面前時,這個現役軍人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從那時起,他先後4次造訪鬆山,將鬆山戰役近百日的戰況,一天天梳理出來,最終完成了這部包括880條注釋、34幅圖表、參考文獻達115部的45萬字作品。

  今天,如果你也是第一次來鬆山,完全可以體會餘戈當年的那種心情。

  從Google提供的衛星地圖中尋找,由北向南流下的怒江可以作為參照物。當你找到橫跨怒江的惠通橋,在其北側緊傍的一座大山即為鬆山,這是當年滇緬公路上的咽喉要道,西方記者將其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如今,在這座最高海拔2200米的山峰上,各種戰壕、掩體、明暗火力點和地堡殘跡,隱藏在漫山遍野的鬆林中,被肆意生長的蒿草掩蓋,蜿蜒曲折,密如蛛網。許多陣地遺址棱角分明,就像是昨天才剛剛挖掘好。時間久了,你甚至會產生眩暈的幻覺,仿佛能夠嗅到某種硝煙、泥土與腐肉的混合氣味。

  可以說,鬆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在這兒,戰爭的歷史與現實重合得如此完好,以至於只要拿著當年中日兩軍的攻防地圖,就可以找到大多數地方。

  根據史料記載,到1944年5月,日軍在鬆山的滾龍坡、大埡口、鬆山、小鬆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及馬鹿塘等戰略要地,修築了7個據點群,每個據點群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又有數個子堡拱衛。

  堡壘由3層結構組成,第一層是圓木,中間是30毫米的鋼板,最外層是盛滿泥石的汽油桶,桶外再覆蓋上厚厚的沙土。日軍曾經做過試驗,用500磅的重型炸彈轟擊這些堅固的工事,內部人員只能感覺到輕微的震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