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從“大師文化”到“大老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5-04 12:15:47  


  中評社台北5月4日訊/中正大學機械系教授陳世樂今天在《中國時報》登出文章“從‘大師文化’到‘大老文化’”,認為:“近來學界發生了一些與錢有關的爭議事件:教授侵吞研究經費、五年五佰億計劃經費報支浮濫、大學爭取彈性薪資吸引人才。這些事件引起諸多討論,但大多在技術面上論述。筆者認為還有更深層的因素,值得深思。”文章內容如下:

  筆者以為,深層的因素是,台灣學界這二、三十年來產生了典範轉移:從“大師文化”轉移至“大老文化”。大師致力於學術精神的開拓,提供後輩與學生追求的風範。大老則致力於學術資源的爭取,汲汲於各種量化指標的提昇。大師一言九鼎,憑藉的是獨到的見解與對學術原則的堅持。大老喊水結凍,靠的是掌握與分配資源的權力。

  二十幾年前,筆者剛上清大動機系時,國文課上討論著金耀基教授的“大學之理念”。當時的卓越大學,除了是知識的殿堂,更重要是書中所強調的人格養成所、知識份子搖籃。課堂外,系上師長談論著像孫如意、梅貽琦等人的故事。這些人並非都是名人,他們也許論文不多、經費拮据,但或在研究上、或在教學上、或在服務上,在校園內留下了“風範”,讓年輕師長與莘莘學子們心嚮往之。人格養成最重身教與潛移默化,需要值得學習的榜樣。就是這些校園大師,讓大學之所以卓越。

  十幾年後回到校園任教,筆者漸漸聽不到大師們的故事。取代的是大老們的成就,上百篇論文、幾百幾千萬的研究經費、龐大研究團隊。還有,就像戰功彪炳的將領需要用滿胸的勳章來彰顯,學術大老通常囊括了各式頭銜與榮譽獎項。學術氛圍告訴我們:這就是你們學習的榜樣!老師再告訴研究生(未來的老師):成功就是要走這樣的路!

  這樣學術價值觀轉變,反映在大學運作上,有些問題陸續浮現。譬如重研究輕教學、品格教育的失落等。研究經費之不當運用,也是其一。由於研究經費多寡被視為教授績效之一,因此不論是否真的需要,經費之爭取愈多愈好,埋下了不當運用的種子。再加上資深教授會傳授訣竅,年輕教授就有樣學樣。

  量化評鑑之風行,也是典範轉移後的必然結果。大學之所以卓越,已不再繫於那些難以量化的精神象徵,而在於各項指標之突出。於是,高指標之人才成為各方爭取的目標。挖到一位大老,學校可以少奮鬥好幾年。因此,彈性薪資成為重要的方案。只是,一些人才(尤其是非本土之國際人才)的淘金心態卻少被討論。當金礦不在,九份金瓜石的滄涼景象將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筆者深信,台灣大學校園中應該還是不乏大師,有些大老也值得敬佩。只不過,從政策面到執行面,從高層到基層,學術圈已不站在逝去的典範那邊。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紀,有些轉變是不得不然,也不全然是負面的。隨著時代的演進,大學有新的價值無可厚非。然而,大學的一些傳統核心價值與精神,仍不應被冷漠,否則後遺症恐將層出不窮。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宿昔。又是五四,何日大師文化可再現大學校園,讓風簷展讀的我們,有值得追尋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