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開創中美人權對話新局

http://www.CRNTT.com   2010-05-06 11:25:10  


人權領域的對話需要相互尊重
  中評社香港5月6日訊/中美關係問題專家陶文釗今天在《大公報》登出文章“開創中美人權對話新局”,他表示“希望即將舉行的中美新一輪人權對話成為落實這一規定的範例,開創兩國在人權領域對話的新局面。”文章內容如下:

  去年11月奧巴馬總統成功訪問中國,雙方達成了《聯合聲明》,其中說:“雙方都認識到,中國與美國在人權領域存在分歧。雙方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處理有關分歧”。希望即將舉行的中美新一輪人權對話成為落實這一規定的範例,開創兩國在人權領域對話的新局面。

  5月13日至14日,中美兩國將在華盛頓舉行新一輪的人權對話。回顧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對中國的人權政策和兩國在這一問題上的較量,可以幫助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近二十年來中美關係的變化。

          美曾以壓促變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使美國許多人認為資本主義和西方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對華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因素強烈,“中國崩潰論”在美國一度盛行。當時不少美國人認為可以對中國施加壓力,促使中國改變政策,甚至改變政權的性質。以壓促變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首要選擇,而人權問題則是施壓的主要領域。當時,人權問題成了中美關係中佔據支配地位的問題,美國人觀察中國、看待中美關係都要通過人權問題這個透鏡,都要與人權問題相聯繫,包括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在內。實行這種政策的重要手段是把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與中國的人權狀況掛?。1990年、91年、92年,美國國會裡、國會與政府之間,圍繞著是否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進行了激烈的反覆較量,老布什政府奮力抵制國會的壓力,繼續延長對華最惠國待遇,與中方一起防止了中美關係大滑坡。

  1993年克林頓開始執政。他把一些國會議員的要求變成行政命令:1994年是否繼續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取決於中國在改善人權紀錄方面取得重大的進步”,即實行所謂“掛?”政策。中國方面理所當然強烈反對這一政策。不僅如此,克林頓政府內部、國會內部、美國企業只也都有不同意見。“掛?”政策在實踐面前碰壁,1994年克林頓政府又只好把對華最惠國待遇與人權問題“脫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