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會不會出現滯脹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0-05-24 08:36:08  


政府下半年是否決定政策“退出”將取決於滯脹風險的高低
  中評社北京5月24日訊/今天,中國政府正面臨著大宗商品漲價推動物價上漲的輸入型通脹風險,也面臨著由於房價膨脹所導致的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的系統性風險。當然,也面臨著投資已經無法加碼、消費依然不振(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5%,消費名義增速有所回落)、歐債影響外需等多種因素叠加影響可能造成低增長的複雜局面。所以,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激發經濟的市場活力,同時要高度重視經濟刺激過頭所帶來的通脹後遺症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文章表示,政府下半年是否決定政策“退出”,就將取決於滯脹風險的高低,而它又將取決於以下幾方面因素:

  首先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到位的程度或世界經濟復甦的程度。在目前由增長帶動就業和財富積累的發展階段,政府“退出”就意味著我們的投資能量,可以通過民間的消費能力或外國的消費能量來加以支撐,否則,政府貿然的“退出”不僅不能抑制虛擬經濟非理性的繁榮,反而會使中國實體經濟出現信心喪失而導致的大幅下滑態勢。目前的問題是政府要提高“救市”的質量——從簡單追求“量”的擴張,盡快轉變成“為企業、尤其是民營資本提供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機會和收入增長的空間;為社會大眾提供切實可行的公共服務機制;為解決貧富差距問題釋放市場有效需求,而提供富有智慧和膽略的改革嘗試”這樣“三位一體”的“質”的追求上。

  其次是取決於歐美國家政府“退出”的實際進展。今天歐美經濟的發展格局與亞洲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和歐洲,核心通脹率尚未大幅上升。由於失業率和經濟閑置產能依然很高,再加上希臘、歐元的“新問題”以及華爾街的“舊賬未了”,通縮仍是他們擔心的主要問題。相反,沒有採取加息的亞洲國家,比如韓國、泰國、印度的通脹水平卻已出現了大幅上漲。如果我們率先“退出”,不僅會加劇短期資本大量流入,而使得我們的“退出”行動起不到收縮流動性的效果,還會因為這一錯誤的“信號”使得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負荷急劇增加。比如,西方發達國家在向中國提出所謂“大國的責任”要求中,出口自律、市場開放、價格放開的“訴求”會日益頻繁。所以,最近我們選擇“數量調整”的做法(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而不是採用會導致海外游資流入的加息方式,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表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