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財政政策創新迫在眉睫

http://www.CRNTT.com   2010-05-29 07:52:24  


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作為核心政策工具之一的財政政策,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中評社北京5月29日訊/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作為核心政策工具之一的財政政策,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對此,充分認清財政政策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厘清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當前宏觀調控與經濟轉型的必然需要。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文章如是說。

  文章稱,在本輪調控過程中,財政政策對於刺激內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過度依賴財政投資性支出政策,對於稅收政策、財政消費性支出政策、國有資本運營政策等其他財政政策工具重視相對不夠,同時,對於財政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的協調,也有許多不足之處。這些都制約了財政政策的作用效果。

  對財政政策的結構效果重視也不足。從產業結構來看,財政政策支持對象,更多是重工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的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問題。從企業結構來看,財政政策實施的受益者,更多是國有企業、大型企業,而對於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還嚴重不足,這也使得後者在危機中復甦的程度遠遠落後於前者。再從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來看,在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之後,財力充足的各地方政府,進一步增大了財政投資的擴張程度,並且首先保障城市領域的投資,而財力較弱的地方則對財政投資政策運用乏力,這使得原有的區域結構失衡和城鄉結構失衡問題更加突出。

  財政政策對居民消費與社會福利的支持,也還有所不足。雖然從規模和增幅來看,近年來中央財政的相關支出不斷增加,但與迅速增長的投資性支出相比較,這些支出卻已相對落後,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甚至在地方政府層面上,為了配合和保障中央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對社會福利和保障性支出還間接產生了“擠出效應”。

  在政府迫切運用財政政策來刺激內需的過程中,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經常被忽視。一方面,財政資金在撥付之後,對於後續使用的情況缺乏客觀科學的評價和管理。另一方面,財政投資的管理存在弊端,如同一個項目有多個部門管,地方針對同一個項目,還可以分頭向多個部門要錢。正是由於缺乏對資金使用效率的重視, 去年在積極財政政策執行過程中,地方政府主導的公共建設項目大量出現過度投資和重複投資,降低了財政資金的實際運用效率和效果。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