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沖繩:日美同盟的曖昧戀曲

http://www.CRNTT.com   2010-06-08 10:16:18  


普天間基地位於日本衝繩縣宜野灣市中心,面積約4平方公裡,占整個宜野灣市面積的25%左右
  中評社北京6月8日訊/6月2日,由於未能就美軍駐日基地(普天間機場)搬遷問題兌現承諾,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宣布引咎辭職。作為日美同盟的重要象徵,沖繩美軍基地見證了日美關係的風風雨雨。半個世紀以來,有關沖繩基地的各種爭議,就像為日美關係譜寫的一首“戀曲”:曖昧是其永遠的基調、跌宕起伏是它永遠的旋律。 
 
  沖繩歷史之殤 
   
    從琉球到海軍基地:沖繩人是“另類”日本人 
 
  歷史上的沖繩被稱為“琉球王國”,隸屬中國朝貢體系而不屬於日本,有著與日本本島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直到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對琉球王國廢藩立縣,才開始推行日本標準語和輸入效忠天皇的意識。二戰以後,沖繩被美軍占領,脫離日本而成為美國的“海外治地”,依照協約1972年才回歸日本。在沖繩人眼裡,他們與日本人是有區別的;而在一般日本人眼裡,沖繩人又是一個另類。 
 
    太平洋戰爭“棄子”:沖繩為日本而戰 
 
  事實上,對沖繩人來說,他們的記憶都與戰爭有關。1945年,深陷太平洋戰爭的日本政府提出,要以“確保皇土、特別是帝國本土”為目的,規定“把小笠原群島和沖繩本島以南的西南群島作為完成皇土防衛的縱深作戰的前線”。這意味著,沖繩被劃在了“本土”以外,並最終稱為二戰中唯一一處進行過陸地戰鬥的日本領土。 
 
  至今,在沖繩縣的資料館里,人們依然能看到與日本本島不同的、對戰爭責任的陳述——日軍在戰鬥中把不說標準日本話的沖繩人當做奸細屠殺、中小學生因害怕美軍登陸在老師的組織下集體自殺、沖繩人受日本宣傳的蒙蔽而介入戰爭等等;述說了沖繩居民如何“犧牲小我為大我”。(資料參考自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一書) 
 
    沖繩海軍基地建立:用1/5土地成就日美同盟締結 
 
  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1951年,日本和最大的戰勝國美國簽署了《安保條約》。在太平洋地區,曾經作為美國仇敵的日本,在二戰後迅速變身為美國戰後戰略的樞紐,而這一地位獲得了當時日本領導人的默許:對他們而言,沒有什麼比換取安全保障和把資源集中在國家重建上更重要。因此,日本投降後,沖繩幾乎“順理成章”地被美軍長期占領:本島的1/5被用於美軍專用基地設施建設(全國89處中有多達34處位於沖繩)。 
 
  對大部分日本人而言,戰後締結的日美同盟,是一張讓日本得以被國際社會、或者說西方主流意識形態接受的“通行證”。然而,對生活在沖繩的居民來說,這些美軍基地的名字——“沖繩”、“嘉手納”、“普天間”——卻遠不僅僅是一個個熟悉地名,還意味著被占區居民的血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