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述弢:蘇聯解體的一種經濟學詮釋

http://www.CRNTT.com   2010-06-29 12:17:28  


 
  好在蘇聯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上個世紀60年代在西西伯利亞又發現了多處大型石油天然氣產區。於是出口石油天然氣賺取外匯,再用這筆錢在國外購買糧食,便成為此後若幹年解決國內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蘇聯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長,石油價格高企,尚可勉強維持。孰料自80年代中期起,國際市場上出現了石油價格的空前狂跌。從每桶32美元降至每桶不到10美元(1986年6月)。表面上看來,蘇聯經濟仍然是個封閉體系,完全與世隔絕,實際上蘇聯作為石油出口國和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已經深深地融入國際貿易體系,開始與國際市場行情的變化息息相關。

  80年代中期蘇聯遭遇嚴重的收支平衡和財政體系危機,進而發展為全面經濟危機。此時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即使不借新債,僅僅由於還債支出增加,外債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1990年,幾乎全部石油出口所得均用於償付債務和利息。這年的年中,國家已到了宣布自己喪失支付能力的邊緣。換言之,就是國庫空虛。年末,蘇聯當局不僅公開請求西方提供新的貸款和信貸擔保,而且請求給與食品方面的慈善救助。情況急劇惡化。至1991年12月,關鍵問題已不是籌集用於採購食品的外匯,而是清償向俄國國內運送食品的船舶運費的欠債。1991年12月25日,曾經輝煌70年的蘇聯宣告解體。

  綜上所述,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降,是引發蘇聯嚴重經濟危機、從而導致這個超級大國分崩離析的導火索。而斯大林所確定的國家工業化模式,則為蘇聯經濟留下隱患,埋下禍根。這就是蘇聯解體留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作者是中央編譯局譯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