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喬新生:中國國家主義歷史的終結

http://www.CRNTT.com   2010-07-11 09:53:20  


中國經濟成果來自於公民的聰明才智與普通民眾的艱苦奮鬥。
  中評社台北7月11日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教授今天在《旺報》登出文章“中國國家主義歷史的終結”,作者認為:“中國的國家主義正在走向破產,國家主義的歷史終結成為必然。當我們在分析考察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時候,就會驚訝地發現,中國民主政治不因曾經遭受挫折而止步不前,相反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民主政治和現代市場經濟之間的關係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以至於要想發展健康的市場經濟,必須大力發展中國的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公民的個人尊嚴。”文章內容如下:
 
  在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問題上,中國的學術界發生了嚴重分歧。一些學者站在國外看待中國,成績遠遠大於問題;可是,一些學者站在國內看待中國,問題遠遠大於成績。無論從哪個視角看待中國,中國學者都希望中國繁榮昌盛。 

  然而,中國早已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西方學術界同樣在分析中國。西方學者往往是從意識形態出發,運用自己的學術分析方法,以自己特有的思維定勢,觀察和分析中國的變化。部分中國學者在分析中國問題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走入西方學者預設的話語情景之中,不自覺地選擇西方的學術語言和表達方法。 

                   中國學界缺乏自我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一些學者使用中國共識、北京共識、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這樣的概念,試圖把中國的發展道路納入到西方國家發展的邏輯體系之中,而一些中國學者不問青紅皂白,將這些概念信手拈來,設計自己的邏輯框架,這反映出中國學術界缺乏自我。 

  部分中國學者試圖掙脫西方國家的話語體系,根據自己的邏輯思路分析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得失。但是,這些學者在藉助於中國傳統文化分析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時,又不由自主地陷入傳統文化的歷史窠臼,把帝王專製作為分析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認為正是由於實行了高度集權的體制,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心一意地發展經濟。 

  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正是中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國家主義觀念,反映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清官思想,希望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執政者正是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一點,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清廉的負責任的政府形象。現在,這種國家主義的思想已經發展到極致,到最後,不僅會導致整個國家的治理結構嚴重變形,基層官員膽戰心驚,高層官員疲於奔命;而且導致整個社會的不滿通通指向執政當局,執政者成為眾矢之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