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房價暴漲 要警惕前車之鑒

http://www.CRNTT.com   2010-07-11 10:32:40  


 
  “房價所得比”或許無法預測房價的漲跌走勢,卻仍足以衡量一般民眾的購屋負擔,因此也被稱為“購屋痛苦指數”。根據國際比較,合理的“房價所得比”不應該超過5.1,也就是一個家庭若不吃不喝,最多以5.1年的收入就應足夠付清購屋的款項。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台灣5大都會區的房價所得比,近年來皆在6~7倍上下穩定波動,2009年下半年為7.08倍;唯獨台北縣市近年來增長較多,2009年下半年已達9.06倍,甚至有媒體推估,民眾必須不吃不喝14.6年,才能買得起最精華的北市大安區地段房子。

  眾所周知,台灣的“家戶可支配所得”近年來增長遲緩,甚至有個別年份為負成長(如2008年為-1.10%);相較之下,近3年來台北市平均預售屋單價漲幅超過50%,越發顯得漲勢與“基本盤”似已脫鉤,令民眾在望屋興嘆外,還有“房市泡沫何時會崩盤?”的不安。

            房價為何高漲?

  從市場供需的角度分析,在民眾的所得追不上房價漲幅的情況下,房價應該沒有太多上漲空間,事實上,除了台北縣市以外,全台各地的房價漲幅確實相對平穩。那麼,推動大台北地區房價節節升高的力量究竟是什麼?這些越來越貴的房屋,究竟是誰在購買?

  其實,台灣本地民眾所得停滯,不代表沒有其他的資金進入房市。我們可以觀察到,近年有許多因素推動了原本投資於全球各地的資金大量匯回台灣。

  如從2006年起,因大陸內需不足、勞動成本提高等情況,使台商紛紛撤資,將資金轉回台灣。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原本全球遊走的投機性資金更是大量回台,尋找較安全的投資標的。接著,2009年美國開始加強查稅,台灣於2010年實施海外所得課稅制度,也推動了海外資金的回流。加上兩岸關係大幅改善,簽訂ECFA的預期心理更造成許多投資人看好大台北地區的房地產增值潛力。

  台灣房價易漲難跌的另一個因素是特殊的稅制:台灣向以“公告現值”而非實際成交價格來課徵房屋稅、地價稅;在公告現值長期偏低(房價約為市價的7~8成,地價約為2~3成)的情況下,房地產成了有錢人資產保值、節稅的重要工具,若遇上持續低利率的環境,手上有閒錢的人更是樂得把購屋、買地當儲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