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共黨員要“志願者”化

http://www.CRNTT.com   2010-07-13 13:15:27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鄭永年的文章《中共黨員要“志願者”化》,文章說,應當說,中國的大多數精英出現在黨內。不過,他們中的大部分處於浪費狀態,要不無所事事,要不無所作為。如果能夠把這麼龐大的黨員隊伍建設好,再建和重建執政黨和社會的有機關聯並非難事。不管怎樣,對任何執政黨來說,和社會脫節是最危險的。長期和社會脫節不僅會失去對社會的領導力,失去合法性基礎,最終走向社會的對立面。如果哪一天執政黨在選拔幹部時能夠用“社會認同”、“社會業績”等概念,替代現有“黨齡”、“行政級別”等概念時,那麼這個黨會變成一個和社會有有機聯繫、能夠長期執政的黨。詳細內容如下: 

  到2008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達到7600萬,幾乎占了中國總人口的6%,加上差不多同等規模的、直接外圍組織中國共產主義共青團,占了人口的10%以上。從理論上說,黨員是社會的先鋒分子,而共青團則是黨最有力的助手。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黨、團員占人口的比例,和黨在中國社會所處的環境與黨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很不相稱。黨員的不作為、黨的幹部的腐敗、黨和中國社會整體嚴重脫節等等因素,已經導致政府和社會關係的緊張、幹群關係的緊張。中國社會所說的信任危機,指的就是政府缺少公信力或者社會對政府缺少信任。如果信任危機不能得以克服,政府和社會之間所積累起來的矛盾就不能得到化解,兩者之間的矛盾甚至會公開化,從而導致執政和治理危機。這些年來趨於頻繁的針對地方政府的社會暴力行為,已經說明了問題是何等嚴重。

缺乏互信的惡性循環

  這表明,黨本身需要改革。執政黨是中國改革的主體。儘管中國的社會力量在不斷壯大,但社會更多的是給改革創造壓力,而非改革本身。如果作為改革主體的執政黨出了大問題,那麼黨對改革的領導能力就會成問題。就改革而言,中國已經走到了令人擔憂的一步。很多年裡,改革的動議越來越少。即使出現一些改革動議,也往往是缺少有效性,雷聲大、雨點小,甚至連小雨點都沒有。有效改革的缺失,加上腐敗的每況愈下,政府在社會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政府公信力的下降進而又對改革產生負面的影響。無論政府推出什麼樣的改革,社會都會抱懷疑的態度。現在,即使政府真正想推行一些有利於社會的政策也常常遭到懷疑,社會對政府政策的高度懷疑,使得政府難以獲得社會的支持。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長期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