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重新考量中美經濟再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0-07-15 07:45:35  


 
  推進“四項綜合改革”

  文章認為,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應優化國內產業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以政府政策為依托,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低耗能和低污染企業;加快發展醫療、教育、交通、環保、住房和金融服務等行業。

  建立以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機制。借鑒印度經驗,提高居民消費在總需求中的比例;借鑒日本經驗,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加速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提高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縮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總體消費傾向,建立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有利於居民消費增長的社會環境。

  穩步推進生產要素價格改革。中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價格低廉,人為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短期競爭力,但實際是“補貼”了跨國公司,有悖於中國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加快生產要素價格改革,讓中國出口商品具有真實成本,既有利於人民幣匯率更準確地接近真實均衡水平,也減少了升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大幅波動。

  大力培育農村市場,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目前農村消費水平較低,原因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建議每年提高中國城鎮化率一個百分點,通過加大公用事業投資來拉動內需、消化過剩產能和增加就業,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實施“兩大金融方略”

  文章指出,應加快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立一個發達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一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目前流動性過剩市場環境正是加快發展資本市場的良機。加快商品期貨產品創新,爭奪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

  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不可能在國際收支逆差條件下和人民幣匯率劇烈波動甚至貶值過程中實現。應該抓住人民幣面臨長期緩慢升值壓力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策略上可選擇先“周邊化”後“國際化”的路徑,推進與東盟和中日韓(10+3)以及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貿易往來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在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前,不可貿然實現人民幣匯率的完全市場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