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央企瘋狂逐利拿地 談何社會責任

http://www.CRNTT.com   2010-07-27 10:47:22  


房產央企退出令落空,是對國資界限問題的又一次警醒。
  中評社北京7月27日訊/據媒體報導,7月20日,招商地產發佈公告,以合作的方式獲得了佛山南海一地塊,至此本輪地產央企拿地總額已經接近300億元。東方網今日登出經濟學博士馬紅漫的評論文章“央企瘋狂逐利拿地談何社會責任”,作者表示,“房產央企退出令落空是對國資界限問題的又一次警醒,讓國資央企回歸公眾利益屬性已是必然趨勢。實現這一轉變需要體制性的變革推進,而不是單一指向的行政部門文件。”其內容如下:

  7月20日,“招商地產”子公司廣州招商房地產有限公司與會德豐置業(廣州)有限公司通過掛牌方式,共同取得了位於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的一塊地。至此,根據自3月18日以來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16家以地產業為主的央企獲得國資委“認證”後的拿地總金額約為295億元!

  這些央企並沒有因國資委的清退令而收斂,其中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所謂的“清退令”本就針對非以房產為主業的央企,而這16家央企就是以房產作為主業,並不在清退令管制範圍之內。既然主營房地產,16家央企拿地自然是理所當然,行政部門並無法也不能針對具體項目進行管制。更為重要的是,屬於被清退範圍的78家央企的房地產業務占房地產市場的份額其實極為有限,即便它們全部依令退出,對市場的影響和對房價調控的作用微乎其微。結果就是,看似強力的央企拿地清退令,在實際上不過是“雞毛撣子打老虎”而已。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針對拿地行為的具體措施上,而在於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如何確定其屬性定位。只要央企以商業逐利為終極目的,那麼所有試圖讓央企維護社會責任的努力都會化為泡影,因為二者間根本就無法實現有機相容。

  類似案例還有很多,比如超級央企中石油、中石化每年都能夠創造出驚人的高額利潤,但根本無法迎來公眾的讚賞。究其原因,雖然所有公眾都是石油巨頭的“名義股東”,但是中石油、中石化每逢發布業績報告之時,總要被“股東”指責壟斷、高價和暴利,公眾絲毫沒有身為股東享受到業績回報的快樂。

  道理清晰可見,即央企的逐利行為並沒有真正給公眾帶來收益回報,不僅如此,公眾反而因央企追逐暴利而切身利益受損。房地產業也同樣如此,借助財政資金背景和信貸優惠政策,央企能夠在民營房企困難之際逆勢拿地,並推高地價房價。而畸高房價恰恰是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也是公眾對經濟問題最為不滿的矛頭所在。因此,“央企賺錢、百姓買單”才是央企清退令落空的真正痛楚。

  當下已到對央企國資屬性進行重新厘定的時候了,否則由此導致的社會經濟問題將越發難以控制。一方面,央企強勢市場行為所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單靠類似“清退令”等管制措施根本無法從體制上予以消弭;另一方面,國內民營經濟在國有資本的強勢壓制下發展困難,即便在政策層面開放了市場准入,但民營經濟也很難邁過“玻璃門”。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在於民資而非國資,必須打破一切市場向民資開放的體制性阻礙。

  事實上,重新界定央企的市場定位並不困難,只需讓社會責任成為國資企業的終極追求,在具體領域上以彌補市場機制不足為操作目標即可。以房地產領域為例,央企當然可以繼續從事房地產業務,但應全面退出商業類地產項目,不參與以謀利為目的的拿地售房項目,只參與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